[1月,票據融資規模顯著增加。表內票據融資和表外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新增5160億元和3786億元,二者合計占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19.3%。]
1月信貸數據發布以來,引發市場格外關注。天量社融規模到底是不是大水漫灌?信貸結構是否有所改善?2019年貨幣政策會有哪些變化?票據融資數據顯著增加是否由票據套利所致?
2月21日,央行召開專家座談會,央行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周學東,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鄒瀾與8位經濟學家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值得一提的是,集中了多位司局長與經濟學家,召開會議對單月數據、市場熱點逐一解讀,在央行實屬少見。
記者在座談會現場看到,參會的經濟學家包括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交通銀行(601328)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巴克萊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常健、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票據:不存在大規模套利空間
1月,票據融資規模顯著增加。表內票據融資和表外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新增5160億元和3786億元,二者合計占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19.3%,較去年同期上升13.5個百分點。
于是,市場有觀點稱,這是由于存在票據套利導致。
孫國峰表示,1月份曾經出現短暫的套利時間窗口,但總體看票據融資顯著增加主要還是支持了實體經濟。1月中下旬央行召開過金融機構座談會,專門了解過票據貼現的套利問題。目前,結構性存款利率已回歸合理水平,不存在大規模套利空間。當然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套利行為,并采取措施進行防范。
周學東亦表示,下一步,央行市場司、貨政司也會有一些相應的防范風險措施。
邢自強認為,1月份票據上升的局面符合歷史上正常逆周期操作的經驗和規律,票據明顯領先于融資里其他中長期貸款,歷次周期都是非常明確的先行關系。主要原因是,初期企業和銀行中長期進行投資增加資本開支的信心不足,但隨著政府公共部門的一些投資和逆周期操作,就會產生“上游有水下游回暖”,信心逐漸恢復。
他同時表示,今年需要穩增長,需要社會融資總量增速繼續提升,在此過程中短期出現一些票據上升現象也符合歷史規律,下一步需要很多財政方面的配合。
魯政委則表示,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票據問題和短貸問題只是一個波段現象,只有通過推進利率市場化才能消除更多的套利機會。所有的價格分別設定,沒辦法保證邏輯一致性,市場短暫套利后,最終保持各種利率水平間無套利的邏輯一致性。
貨幣政策:還談不上“轉向偏寬松”
整體來說,市場主體對于1月金融數據評價積極,但也出現個別質疑聲,認為貨幣政策將重回“大水漫灌”的老路。
周學東在座談會上表示,現在還談不上貨幣政策轉向偏寬松。
孫國峰表示,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增長率保持基本穩定。穩健是貨幣政策工作原則,關鍵就是要松緊適度,要和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基本匹配。“在經濟的上行期,為了防止經濟過熱或膨脹,貨幣和社融規模增速可能比名義GDP增速略低一些,下行期為了對抗緊縮,會高一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阮健弘稱,理解1月份金融數據還是要看一些比較關鍵的宏觀背景數據。宏觀杠桿率比較穩定,2018年去杠桿的成效較明顯。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杠桿率比2017年下降1.5個百分點,是2012年以來首次實現了降杠桿,杠桿率結構進一步優化。杠桿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實體經濟穩中向好;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強監管的政策效果結構顯現,表外占比得到明顯的控制,表內融資增速有所提高,宏觀杠桿也得到了較好監管;三是地方政府的擔保行為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主體債務增長受到明顯遏制。
曹遠征也認為,這是杠桿開始企穩的表現。1月份金融數據體現的更多是金融穩定政策的實施,而不是貨幣政策的放松。今年的融資安排基本就是流動性補充、穩杠桿,避免更大的金融風險出現。2016年以來,2017年、2018年,央行在不斷變化進行雙支柱調控。
劉尚希表示,“不搞大水漫灌”的含義不是放水與不放水的問題,而是要不要走老路的問題。一再強調我們沒搞大水漫灌,潛臺詞就是我們沒走老路。從短期來看,還是要進行需求管理,這既是“六穩”的需要,也是金融穩定、經濟穩定的需要。不能簡單地拿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尤其是一些月度指標去過度解讀。在不同條件下,貨幣總量不一,要根據實體經濟的變化來調節貨幣水龍頭,是擰大還是擰小,不能說擰大一點就是大水漫灌。這不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來操作貨幣政策。
未來:貨幣政策不能單兵突進
記者發現,幾位經濟學家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創新工具、制度創新等多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見,不僅關鍵,還非常犀利。
連平則表示了對未來政策以及市場運行變化的擔心。目前只是出現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市場所謂“大水漫灌”的評論后,央行對這個問題是否會開始趨于謹慎?如果在必要的時候依然需要政策進一步向偏松方向、向投放流動性的方向進行調整,央行是否會縮手縮腳?
1月數據變化相對較大,并不意味著后面會持續出現這樣的狀況,關鍵要看需求。如何使表外融資恢復合理的增長,對整個實體經濟,尤其給民營經濟帶來支持,今年還不能掉以輕心。央行還是應該有足夠的貨幣政策工具對沖的考慮,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出現明顯變化。在不確定性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政策可能還得進一步朝偏松方向進行調整。
對于貨幣傳導機制不順暢的問題,楊濤表示,從供給端、中介端、需求端來看,供給端談得最多,無論是流動性資本約束還是利率約束。下一步,需要多突出需求側和需求端的問題,需求端是當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微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并且,貨幣政策不能單兵突進,也要考慮有進有退的問題,不能太被神化。涉及到貨幣監管、財稅政策的協調很難,未來能否利用新技術(比如金融科技、監管沙箱的一些機制化設計)有所突破,嘗試一些新制度規則。
曹遠征則提出,央行應從大的格局考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如何配合。如果大量國債出現,中國融資狀態就會發生變化,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銀行業不再以存貸業務為主,而是理財和大資管,開始向混業發展。監管不再是分門別類,變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