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復蘇的初春,濟源迎來了一場重量級行業嘉賓的會聚。3月26日,中國(濟源)優特鋼深加工產業發展論壇暨河南濟鋼精品材項目投產儀式在濟源召開,來自全國的15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愚公故里,圍繞當地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和優特鋼深加工產業發展,縱論轉型路。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獲悉,濟源市擬投資200億打造的“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在進一步推進。濟源將全力打造集生產、加工、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建成全國一流的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這顯然對濟源市產業結構調整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不過其實施過程,同樣面臨多重考驗。
濟源再發力,擬推進200億元鋼鐵深加工項目
當日舉行的河南濟鋼精品材項目投產儀式顯示,該項目一期工程投資2.5億元,多數設備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尤其是廢水、廢酸處理系統,完全實現循環再利用,達到零排放。
不過,在當天現場傳來了更具關注的消息。濟源市市長石迎軍透露,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濟源市委、市政府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揮優勢,謀劃實施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項目。
據了解,濟源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位于濟源虎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用地5000畝,計劃總投資200億元。主要圍繞河南濟鋼、中原特鋼的優特鋼、不銹鋼延鏈補鏈,積極引進下游深加工產業。
其中一期計劃投資120億元,主要引進鋼絲鋼繩、軸承、緊固件等產業;二期計劃投資70億元,主要引進汽車零部件、專用設備等產業;三期則規劃建設鋼產品物流交易中心、產品檢測檢驗中心等,打造集生產、加工、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建成全國一流的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目前,已經有濟鋼精品材、巨力鋼絲繩、金五聯彈簧、萬順軸承鋼管、鑫安PC制品、萬道捷建等一批深加工企業建成投產,還有一批標準化廠房正在加快建設。
據悉,為打造好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濟源市已將該項目列入了今年市政府的“十大工程”,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服務領導小組,集全市之力全面推進。
同時,濟源市還專門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率先在河南省啟動了“企業服務110”系統和“兩個不接觸”外來客商服務制度,全程為企業代辦所有手續,全力打造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最優服務保障。
公開信息顯示,濟源是河南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基地,擁有豫光金鉛、濟源鋼鐵、金利金鉛、萬洋冶煉、富士康等5家超百億企業,4家上市公司。其中,鋼鐵業是濟源傳統優勢產業,轄區內擁有濟源鋼鐵、中原特鋼等龍頭企業,年產工業用優特鋼400萬噸。
濟源鋼鐵是中國中西部最大的優特鋼生產企業,位居世界鋼鐵企業100強,是目前國內品種最多、規格最全的優特鋼棒線材生產基地;中原特鋼則是亞洲最大的限動芯棒生產企業和國內最大的無磁鉆鋌生產企業。
優特鋼國內排名前5,“上高端”成應對產能過剩關鍵
濟源市謀劃“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以及此次論壇的召開背后,是濟源市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
濟源鋼鐵董事長李玉田告訴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2004年前濟源鋼鐵的主要產品也是普鋼,但是隨著行業競爭以及企業發展的要求,2004年之后,企業開始了“普轉優”的過程,并在隨后的2010年開啟了“優轉特”的再轉型過程。
得益于企業的轉型升級,剛剛過去的2018年,濟源鋼鐵實現營業收入超200億元,利潤超30億元,納稅超18億元,實現了一年等于過去二十年的贏利局面。
濟源市提供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濟源市優特鋼國內排名第5名,市場占有率25%;限動芯棒市場占有率15%,無磁鉆鋌市場占有率60%,國內排名前3名。
得益于良好的特鋼材料供應,濟源當地也形成了與特鋼深加工方面的產業集聚。
如圍繞機械加工業,神龍鉆具、華新液壓、神州機械等企業不斷壯大;圍繞拉長產業鏈條,積極引進落地一批深加工企業等。
按照濟源市的規劃,未來將以濟源鋼鐵為依托,建設濟源產業用優特鋼生產基地,提升鋼材品質、擴大優特鋼生產比重,積極培育“普通鋼—優特鋼—線材(棒材)—鋼絲繩、彈簧優質鋼絲、五金件、焊材、緊固件—鋼管、軸承”等產業鏈。
與此同時,濟源市也將積極引進新的設備和工藝,重點發展高檔電力及風力發電用鋼、高端模具鋼等特殊鋼大規格精鍛件、限動芯棒、鑄管模、齒輪傳動裝置、風力發電機主軸等基礎、關鍵零部件,力爭建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大型特殊鋼精鍛件生產基地。
專家建言,濟源地區鋼鐵優先發展4個方向
面對濟源市乃至全國的鋼鐵產業發展,當天與會專家給予中肯建議。
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協會常務理事長姚海光在現場表示,現階段,我國機械工業大而不強的特征十分突出,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主要原因之一是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能力薄弱,嚴重制約工業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優鋼深加工和精品鋼材可以提供高質量、低成本、更加潔凈環保的材料。
事實上,盡管特鋼行業形勢良好,但也將面臨深度調整。中國特鋼企業協會秘書長王懷世提供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經濟運行整體下行,對于特鋼行業來講,卻是一個豐收年。不過,行業發展并不平衡,特鋼協會統計的27家主要特鋼生產企業中尚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銷售利潤率在1%以下。他預計2019年國內特鋼市場供求矛盾逐漸突出,其中傳統行業用量有所減少,新興行業用量有所增加,特鋼品種結構進入進一步優化和深度調整期。
中鋼集團鄭州金屬制品研究院院長毛海波的建議對濟源當地更具針對性。他認為濟源應立足于現有條件和優勢,依托濟源鋼鐵、中原特鋼的優質棒線材產品作為母材,延長產業鏈,通過深加工,提高鋼產品的附加值;找尋目前與濟源最接近的下游產品基地、產業集群、用戶市場、銷售市場;明確政府的支持和導向;發揮產學研協作優勢。
“依據這些優勢分析,我認為濟源地區可優先發展的方向有4個:預應力制品、軸承鋼、冷鐓鋼、高性能鋼絲繩。”毛海波說。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獲悉,濟源市擬投資200億打造的“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在進一步推進。濟源將全力打造集生產、加工、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建成全國一流的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這顯然對濟源市產業結構調整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不過其實施過程,同樣面臨多重考驗。
濟源再發力,擬推進200億元鋼鐵深加工項目
當日舉行的河南濟鋼精品材項目投產儀式顯示,該項目一期工程投資2.5億元,多數設備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尤其是廢水、廢酸處理系統,完全實現循環再利用,達到零排放。
不過,在當天現場傳來了更具關注的消息。濟源市市長石迎軍透露,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濟源市委、市政府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揮優勢,謀劃實施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項目。
據了解,濟源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位于濟源虎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用地5000畝,計劃總投資200億元。主要圍繞河南濟鋼、中原特鋼的優特鋼、不銹鋼延鏈補鏈,積極引進下游深加工產業。
其中一期計劃投資120億元,主要引進鋼絲鋼繩、軸承、緊固件等產業;二期計劃投資70億元,主要引進汽車零部件、專用設備等產業;三期則規劃建設鋼產品物流交易中心、產品檢測檢驗中心等,打造集生產、加工、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建成全國一流的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目前,已經有濟鋼精品材、巨力鋼絲繩、金五聯彈簧、萬順軸承鋼管、鑫安PC制品、萬道捷建等一批深加工企業建成投產,還有一批標準化廠房正在加快建設。
據悉,為打造好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濟源市已將該項目列入了今年市政府的“十大工程”,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服務領導小組,集全市之力全面推進。
同時,濟源市還專門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率先在河南省啟動了“企業服務110”系統和“兩個不接觸”外來客商服務制度,全程為企業代辦所有手續,全力打造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最優服務保障。
公開信息顯示,濟源是河南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基地,擁有豫光金鉛、濟源鋼鐵、金利金鉛、萬洋冶煉、富士康等5家超百億企業,4家上市公司。其中,鋼鐵業是濟源傳統優勢產業,轄區內擁有濟源鋼鐵、中原特鋼等龍頭企業,年產工業用優特鋼400萬噸。
濟源鋼鐵是中國中西部最大的優特鋼生產企業,位居世界鋼鐵企業100強,是目前國內品種最多、規格最全的優特鋼棒線材生產基地;中原特鋼則是亞洲最大的限動芯棒生產企業和國內最大的無磁鉆鋌生產企業。
優特鋼國內排名前5,“上高端”成應對產能過剩關鍵
濟源市謀劃“鋼產品深加工產業園”以及此次論壇的召開背后,是濟源市鋼鐵產業的結構調整。
濟源鋼鐵董事長李玉田告訴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2004年前濟源鋼鐵的主要產品也是普鋼,但是隨著行業競爭以及企業發展的要求,2004年之后,企業開始了“普轉優”的過程,并在隨后的2010年開啟了“優轉特”的再轉型過程。
得益于企業的轉型升級,剛剛過去的2018年,濟源鋼鐵實現營業收入超200億元,利潤超30億元,納稅超18億元,實現了一年等于過去二十年的贏利局面。
濟源市提供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濟源市優特鋼國內排名第5名,市場占有率25%;限動芯棒市場占有率15%,無磁鉆鋌市場占有率60%,國內排名前3名。
得益于良好的特鋼材料供應,濟源當地也形成了與特鋼深加工方面的產業集聚。
如圍繞機械加工業,神龍鉆具、華新液壓、神州機械等企業不斷壯大;圍繞拉長產業鏈條,積極引進落地一批深加工企業等。
按照濟源市的規劃,未來將以濟源鋼鐵為依托,建設濟源產業用優特鋼生產基地,提升鋼材品質、擴大優特鋼生產比重,積極培育“普通鋼—優特鋼—線材(棒材)—鋼絲繩、彈簧優質鋼絲、五金件、焊材、緊固件—鋼管、軸承”等產業鏈。
與此同時,濟源市也將積極引進新的設備和工藝,重點發展高檔電力及風力發電用鋼、高端模具鋼等特殊鋼大規格精鍛件、限動芯棒、鑄管模、齒輪傳動裝置、風力發電機主軸等基礎、關鍵零部件,力爭建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大型特殊鋼精鍛件生產基地。
專家建言,濟源地區鋼鐵優先發展4個方向
面對濟源市乃至全國的鋼鐵產業發展,當天與會專家給予中肯建議。
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協會常務理事長姚海光在現場表示,現階段,我國機械工業大而不強的特征十分突出,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主要原因之一是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能力薄弱,嚴重制約工業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優鋼深加工和精品鋼材可以提供高質量、低成本、更加潔凈環保的材料。
事實上,盡管特鋼行業形勢良好,但也將面臨深度調整。中國特鋼企業協會秘書長王懷世提供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經濟運行整體下行,對于特鋼行業來講,卻是一個豐收年。不過,行業發展并不平衡,特鋼協會統計的27家主要特鋼生產企業中尚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銷售利潤率在1%以下。他預計2019年國內特鋼市場供求矛盾逐漸突出,其中傳統行業用量有所減少,新興行業用量有所增加,特鋼品種結構進入進一步優化和深度調整期。
中鋼集團鄭州金屬制品研究院院長毛海波的建議對濟源當地更具針對性。他認為濟源應立足于現有條件和優勢,依托濟源鋼鐵、中原特鋼的優質棒線材產品作為母材,延長產業鏈,通過深加工,提高鋼產品的附加值;找尋目前與濟源最接近的下游產品基地、產業集群、用戶市場、銷售市場;明確政府的支持和導向;發揮產學研協作優勢。
“依據這些優勢分析,我認為濟源地區可優先發展的方向有4個:預應力制品、軸承鋼、冷鐓鋼、高性能鋼絲繩。”毛海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