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尖鋼”、“手撕鋼”問世為代表,近年,太鋼在發展鋼鐵主業的同時不斷創新,加快新材料產業發展,自主研發出高端碳纖維材料、港珠澳大橋用雙相不銹鋼等高端材料,有力推動了太鋼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
縱觀中國的大型鋼企,太鋼所研發的0.02毫米“手撕鋼”是目前中國最薄的不銹鋼。
攻克工藝難題452個經歷失敗700多次
“手撕鋼”是太鋼生產的一款不銹鋼箔材,其厚度為0.02毫米,僅有A4紙的四分之一,寬度為600毫米。以前“手撕鋼”只有德國、日本等國家能夠生產,而且其生產的是窄幅“手撕鋼”,太鋼研發的600毫米寬幅“手撕鋼”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這種關注首先反應在市場需求的變化上。“以前都是銷售人員背著產品找市場。”生產出“手撕鋼”的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鋼精帶”)銷售部長曲戰友介紹,“但是今年主動找來合作的訂單量成倍增長,有些應用領域是我們都想不到的。”
太鋼精帶副書記樊中業介紹,“手撕鋼”從研發到技術攻克,最后實現量產曾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段浩杰是太鋼精帶軋制作業區主管,參與并見證了“手撕鋼”的研發,“軋制、退火、去硬力……每一個厚度的工藝程序都不同,排列組合出來能有上萬種”。兩年時間,軋制作業區工作人員邊生產邊摸索,先后攻克452個工藝難題,經歷了700多次失敗。
如今,太鋼精帶對以“手撕鋼”為代表的產品研發邁入快車道,逐漸特色化、高端化,年產量達24000噸,其中,新產品占比達到70%以上。
太鋼精密帶鋼公司工作人員用精密儀器測量厚度為0.02毫米的不銹鋼。韋亮攝
攻克“黑色黃金”爭奪國際市場話語權
被譽為“黑色黃金”的碳纖維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國防工業中具有重要用途,但其核心技術長期被日美等少數國家掌握,國內相關材料需求常常陷入“無米下炊”的境地。
為攻破難題,山西太鋼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強強聯手,突破了大容量間歇聚合釜、紡絲蒸汽牽伸爐和高溫碳化爐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2014年,太鋼生產出第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T800H碳纖維產品。目前,產品已開始批量供應;2016年1月,經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審核批準,太鋼集團正式成為國家級航空航天T800H碳纖維“一條龍”項目的研制單位。
目前,太鋼高端碳纖維二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其關鍵設備實現了百分之百國產化,并掌握核心制備技術。
市場為導向技術創新促高質量發展
太鋼的高質量發展還源于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突破。
2018年10月23日,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運行,山西太鋼再次被外界關注。這個集多項世界之最的超級工程使用了山西太鋼生產的雙相不銹鋼鋼筋,用量超過8200噸。
早在2009年,太鋼在得知港珠澳大橋前期工程啟動的信息后,立即開展大橋用鋼分析研究,與大橋設計部門反復溝通交流,提出包括產品和配套加工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贏得了大橋管理局的認可。
在國際頂級不銹鋼廠參加競標的情況下,太鋼成為港珠澳大橋不銹螺紋鋼筋的主力供應商,開創了中國不銹鋼在海洋工程大批量生產應用的先例。
此后,太鋼不銹螺紋鋼又拓展應用到了文萊和馬爾代夫的跨海大橋工程,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了力量。
“手撕鋼”不會曇花一現
“‘手撕鋼’不會曇花一現。”太鋼精帶經理王天翔如此表示。他的信心源于“手撕鋼”不斷被突破的應用領域,及太鋼對科研的持續關注:太鋼精帶正在籌備成立精密帶鋼技術研發中心,繼續研發超平、超薄、超硬、超光滑的產品。
對科技和人才隊伍的重視,是太鋼集團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因素。太鋼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高祥曾向媒體介紹,太鋼集團創建了以價值為導向的重大課題命題承包制,能讓科技人才沉下心來搞課題,靜下心來攻難關。
目前,太鋼集團已擁有以不銹鋼為核心的系列專有技術、授權專利2757件,其中發明專利772件;主持制定了中國不銹鋼產量70%的國家標準;太鋼產品通過了系列國際標準認證,擁有向全球市場供貨的通行證。同時,18種特殊鋼產品國內首創,26種市場占有率第一,40多種成功替代進口,高端產品創效占85%以上,不銹鋼出口量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