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家對鋼鐵企業環保和生產經營條件合規審查的壓力,民營鋼鐵企業該怎么辦?2月26日,《中國冶金報》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全國工商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名譽會長趙喜子。
“目前,在國民經濟發展低速增長的大環境下,鋼鐵行業內外交困,在嚴冬中徘徊。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鋼鐵業必將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面對困境,一些企業將渡過難關,勇立潮頭;一些企業會折戟沉沙,銷聲匿跡。面對困境,我們的企業只有練好內功才能渡過難關。”趙喜子說。
2013年,我國民營鋼鐵企業生產粗鋼4億噸,占全國粗鋼產量的51.35%,同比增長7.21%,增幅比行業平均增幅小0.29個百分點,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小0.59個百分點。這是自2005年以來民營鋼企產量增幅第一次小于行業和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增幅。2013年,民營鋼企的銷售利潤率和噸鋼利潤指標均好于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和行業的平均水平。
由于政府加大了對環保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對過去在環保上欠賬比較多的部分民營鋼鐵企業特別是一些小企業構成了實實在在的沖擊,而且是雙重的:一方面,環保不過關的企業不能通過合規審查,將不能獲得貸款、被執行差別電價,從而導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環保過關的企業必須上環保設施,將增加折舊和運營成本。
2013年,工信部公布了兩批共160家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鋼鐵企業,其中民營鋼鐵企業有96家。據冶金商會掌握的情況,還有約50家規模在100萬噸的企業沒有通過合規審查。沒有或者還未經合規審查的企業,有的已被差別電價、考核問責等市場和行政手段壓縮生存空間。因為關系到生死存亡,企業普遍感受到了合規審查和環保達標的重要性,希望政府層面能加快審查。對于企業而言,自身努力確保達標是最根本的要求。此外,根據調查摸底,去年下半年以來,一些地區特別是河北省有不少企業已經關停或大幅減產,市場機制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那么,企業如何確保達標?趙喜子認為:“企業在技術層面上都沒有問題,主要是下不下決心的問題。”
談到鋼材價格下滑的原因時,趙喜子指出:“‘地條鋼’對正規市場已經形成很大的沖擊。”
他表示,目前,我國的“地條鋼”產量已經達到7000萬噸以上。這7000多萬噸“地條鋼”的生產商及其所在地不將其作為粗鋼產量統計上報,而是作為鋼材產量上報。國家統計局每年發布的全國粗鋼產量不包括這種“地條鋼”,但將其統計到鋼材產量中,利潤則統計到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據調查,“地條鋼”的生產對外保密,極其隱蔽,除了采取廢鋼分揀的措施外,仍然是“化鋼”而非“煉鋼”,質量完全沒有保證。“地條鋼”除軋制鋼筋外,還生產小型角鋼、槽鋼,已經流向大型建筑市場,并且其生產成本低、噸鋼利潤高,有很明顯的價格競爭優勢。
“鋼鐵行業面臨的困境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鋼鐵產業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只要我們同心協力,想方設法去化解過剩的鋼鐵產能,鋼鐵產業就會迎來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希望各企業早感知、早行動,為鋼鐵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趙喜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