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民營鋼鐵企業發展質量越來越高,未來,民營企業因其自身特殊的機制優勢,具有良好的市場調節能力、政策適應能力,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民營鋼鐵發展質量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的40多年,民營鋼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從2000年的不到2000萬噸發展到2019年6億噸(預計數),產量增長了30多倍。2009年以來的10年中,全聯冶金商會統計的民營鋼鐵企業共實現利潤5900多億元,實現利稅9700多億元,上繳國家稅收3800億元。”董才平指出。
他指出,經過短短20多年發展,民營鋼鐵企業產品品種不斷完善和豐富,從建材、管材、板材到型材,從普鋼到特殊鋼,從普通民用到國防、電力、石化、核電、環保、汽車、航空、船舶、鐵路等行業的高端、特種裝備制造領域,民營鋼鐵已經實現了主要產品的突破。
“進入2019年,民營鋼鐵更是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生產經營水平有了新提升。”他介紹。主要體現在:
(一)實現穩增長,生產經營持續發展。
2019年1月-7月份,民營鋼鐵產鐵2.69億噸、鋼3.54億噸、鋼材4.25億噸,同期分別增長9.44%、12.85%、14.84%,分別占全國產量的56.8%、61.4%、60.9%。
經濟效益基本穩定,利潤水平在合理范圍。2019年1月-7月份,全聯冶金商會統計的160家重點民營企業實現利潤935億元,平均噸鋼利潤264元,同比雖有下降,但仍在利潤合理水平上。
(二)提升集中度,扎實推進兼并重組。
近年來,民營企業的重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質的飛躍。從總體上形成了向優勢企業集中的新格局。以沙鋼集團、建龍集團、德龍集團、方大集團為代表的企業大集團的格局正在形成和發展,企業的集中度大大提升。
目前以沙鋼為代表的民營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民營企業的產業集群。沙鋼“坐四(4000萬噸)望五”、建龍“坐三(3000萬噸)望四”,成為民營企業的領軍者。300萬噸以上的56家民營鋼鐵企業鋼產量達到4.29億噸,占民營企業鋼產量的71.5%。
(三)提高環保標準超低排放取得顯著成果。
各主要民營鋼鐵企業基本達到特別排放標準,約有10%的企業達到了超低排放標準。唐山市制定了鋼鐵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唐山限值”,要求新建企業燒結機(球團)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達到每立方米5毫克、20毫克和30毫克。從地區來看,唐山、邯鄲地區的企業已經基本上達到了超低排放標準。
(四)科技領先,提升創新創造能力。
民營鋼鐵裝備大型化、生產專業化、控制自動化、管理信息化,主要工藝裝備水平已經躋身世界一流鋼鐵企業行列。
沙鋼引入的紐柯鋼鐵超薄帶生產線,鋼水直接澆鑄0.1毫米~0.8毫米的超薄帶,能耗僅為傳統工藝的17%~18%。
2019年,建龍集團將投入10億元來推動技術創新,未來3到5年,建龍將把銷售收入的3%(30億元~50億元)投入到科技創新當中去,使建龍的科技創新能力成為民營鋼企的“排頭”。
南鋼JIT(準時制生產方式)+C2M(客戶對工廠)模式致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挖掘全要素動力,實現產品規模化生產與定制式制造相結合的鋼鐵全流程智能制造,打造全產業鏈共創共贏的智慧生態圈。
(五)科學管理,深化轉型升級。
陜鋼以“抓基層、打基礎、強基本”為目的,以“行業先進對標、區域先進對標、省內先進對標”為載體,展開“三基三對標”工作,對標指標和效益明顯改善。通過組織區域限產聯盟,避免惡性競爭,保證了企業的效益。
榮程集團從鋼鐵向多業,從制造向智能創造,從單一向多元轉型,打造出產城共融的新型產業。
中天、津西、濟源、敬業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加快了從普鋼向優、特、精轉型升級。
二、適應新挑戰抓住新機遇
“進入2019年以來,中國的鋼鐵行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和問題,國際和國內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新局面下鋼鐵加快高質量發展遇到不少困難。總體上看,鋼鐵工業長遠發展遇到了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董才平指出。
(一)產量增長過快的風險正在加大。
2019年1月-8月份,我國鋼產量同比增長9.1%,大大超出預期。今年產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推動,鋼鐵企業為滿足市場需求,開足馬力生產,提高冶煉強度,高爐全面采用高品位礦粉,轉爐增加廢鋼比,提高高爐利用系數、轉爐冶煉頻率,加之管理水平的提升,從而全面提升了產量。
雖然產量高企,但是近來庫存水平卻在不斷減少,這充分說明我國的鋼鐵需求仍然是很旺盛的。2019年1月-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基本建設投資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增長,房地產投資超預期,同比增長10.2%,高出去年同期2.5個百分點。從以上數據看,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仍然構成了今年用鋼的主要需求。雖然汽車產量下降12.8%,但家用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和電視產量維持低增長,火車機車、電梯、升降機、挖掘機產量維持較高增長速度。
此外,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間接促進了中國鋼鐵的需求。例如,今年1月-7月份,機電產品出口達到549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11%。
盡管有需求增長的因素,但是產量增長的能力要遠遠超出需求增加的程度。如果企業不能夠自我約束,依然盲目擴大產量,隨著新建產能的逐漸釋放,很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部分企業可能會面臨生存壓力。
(二)效益明顯下降。
2019年7月當月,全國鋼鐵企業、重點鋼鐵企業、和民營鋼鐵企業分別實現利潤為242億元、170億元、180億元,利潤水平小有下降。1月-7月份,全國鋼鐵行業實現利潤1676.3億元,同比下降25.1%,全聯冶金商會統計的160家重點民營企業實現利潤935億元,同比下降23.93%。
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上漲,2019年1月-7月底,累計進口鐵礦石59007.5萬噸(534.5億美元),平均價格90.6美元/噸,較去年同期上漲29.7%;二是少數品種供大于求,個別區域市場相對過剩,這些也影響到鋼材價格;三是企業環保投入持續加大,環保運行費用大幅提高,折舊費用也相應增加。
(三)環保壓力持續加大。
各地鋼鐵企業為達到超低排放要求,投入了巨額資金進行環保改造,噸鋼運行成本達到200多元。目前來看,各地政府不僅對鋼企污染物排放有單位排放量的要求,還有地區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地表及近海水體達標比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的要求。加上中央對地方的考核問責機制,盡管企業多數達到了特別排放標準,甚至是超低排放要求,但地區污染排放總量仍有可能超標,還不得不繼續面臨不定期限產、停產、搬遷的巨大壓力。
此外,為達到超低排放對于大宗物料清潔運輸的要求,各地政府要求鋼鐵企業在限期內完成“公轉鐵”改造,而鐵路建設不僅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還涉及線路規劃、政策協調、征地拆遷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同樣給鋼鐵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除了來自市場和環保的壓力,鋼企還有來自技術進步、設備更新的壓力,以及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壓力。
(四)電爐鋼發展遇到瓶頸。
近年來,電爐鋼短流程發展遇到一些問題:一是電爐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利用率不到50%。二是廢鋼資源短缺或利用不足,導致廢鋼價格高企。三是電價偏高。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這些導致電爐短流程冶煉噸鋼成本高于長流程500元左右,處于虧損和微利狀態。
短流程煉鋼處于低潮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市場競爭力,缺乏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支撐。政府要在進口廢鋼政策上采取鼓勵措施,取消進口限制,完善廢鋼收購的稅收管理。有效的限制電價,適應減免稅率。同時,企業也要看準發展趨勢,積蓄條件,借鑒優秀企業經驗,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
“根據我的預計,大約經過5年左右,電爐鋼就會出現新的發展契機,扭轉局面,進入新的發展高潮。”董才平分析。
(五)城市鋼廠的搬遷問題。
目前城市鋼廠搬遷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迫于環保壓力,許多城市鋼廠已經被地方政府列入限期搬遷的名單,或搬往沿海沿江、或搬往離城工業園區。一方面新址建廠需要巨大的投資,另一方面城市鋼廠還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業壓力巨大,甚至面臨生存的問題。
“城市鋼廠搬遷一定要十分慎重,不應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應充分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結合環保要求、地方發展和就業,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因城施策,力求城市鋼廠與城市共融共生。”董才平指出。
(六)鋼鐵產量位于峰值平臺期,企業要避免被淘汰。
鋼鐵產量位于峰值平臺期,這是新階段新鋼鐵的新趨勢。總體上看,普遍認為5年之內不會有太大的下降。
“企業應充分利用這5年左右的時間,增強自身發展實力,加緊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挖潛增效、以應對未來市場調整的壓力,避免被行業所淘汰。“董才平強調。
三、堅持高質量發展,向高水平鋼鐵強國邁進
“鋼鐵總體需求仍然將保持穩定,不至于大起大落。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近20年支撐鋼鐵業高速增長的房地產和基建從總量上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對于鋼鐵企業來說,轉型發展、調整產品結構、堅持綠色發展、精細化管理、走上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董才平指出。
他指出,今后的工作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去推進。一是繼續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鼓勵推動兼并重組。現在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光靠國企聯合重組還不夠,民營企業要努力跟進。二是堅持以綠色發展為理念,打造節能清潔工廠。三是要注意鞏固去產能成果,推進建立企業間產能調節約束機制,謹防盲目擴大產能,避免惡性競爭。四是以兩化融合為契機,加快智能制造建設。把智能制造作為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和主攻方向,加快推進智能化無人工廠建設。要適應新的5G技術的發展,以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為契機,向服務型企業轉型。五是要堅持不懈地提高管理水平,持續開展成本對標挖潛活動。六是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電爐短流程發展規劃,從廢鋼資源配置、電力保障、總體布局、碳排放交易、與長流程配比等方面統一規劃,力求最大程度發揮短流程煉鋼的綠色發展優勢,提高短流程的經濟性。
“另外,還要從戰略層面上重視鐵礦石資源,降低外礦依存度。鼓勵企業發展海外權益礦,必要時聯合中國鋼鐵企業共同開發海外礦山,同時加大對國內礦石的投資力度。“董才平建議。
“總之,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民營企業因其自身特殊的機制優勢,具有良好的市場調節能力、政策適應能力,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董才平最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