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來襲直接破壞了2月份生產生活正常秩序,因此2月PMI大幅回落至榮枯線以下已成必然之勢。值得關注的是,2月份制造業PMI創下歷史最低紀錄,上一次最低紀錄出現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2008年11月為38.8%);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同樣為歷史最低水平,這一指標此前從未低于50%。
PMI出現明顯收縮局面,增添了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疑慮。此時,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大局迫在眉睫。從近期中央一系列重要會議傳遞的信號來看,要求做好“六穩”工作意味著穩經濟政策“組合拳”已經呼之欲出。其中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這無疑是有的放矢,抓住了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日前公布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分別比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高26.6個和46.8個百分點。顯然,作為中國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消費容不得半點閃失。當下,擴大國內有效需求的政策著力點應當在促消費上下更多功夫。商務部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也透露,將進一步研究推動生活服務業的數字化建設,完善流通網絡,推動“放管服”改革,促進服務消費在疫情結束后盡快恢復并提質擴容。
當然,刺激消費需求并不是說投資需求就不重要了。實際上,在當前因疫情導致消費、出口皆受沖擊的情況下,有效投資在經濟戰疫中的作用更為突出。近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密集謀劃,精準實施穩投資相關政策。在當前政策更加強調穩增長的背景下,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立竿見影,一方面可帶動一系列相關行業的增長,另一方面可起到穩就業、促消費“一箭多雕”的作用。
不過,目前中國推動的新一輪投資,是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短板的基礎上,大力推動以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為代表的信息科技領域的基建投資,以科技和資本密集型的投入推動通訊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結構的改善和經濟增長動力的提升。此外,亟待補上中國公共衛生投入的短板。201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百分比為6.6%,相比歐美發達國家10%以上的占比仍有很大提升潛力。
最近一段時間,在傳統行業遭受較大沖擊的境況下,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網絡購物、餐飲外賣、在線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藥房、企業云辦公等新興產業在對抗疫情和穩定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這離不開這些年中國不斷強化對互聯網等新基礎設施的投資。
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正常,總需求水平進一步擴張,PMI重返50%榮枯線以上指日可待。而財政貨幣政策加碼,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將是實現全面復工、充分就業以及經濟恢復內生增長動力的關鍵。總之,中國若要發揮巨大的國內市場優勢,激發國內市場的潛力,需要適時推出一些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