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3月17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015元和975元。以此降價幅度計算,相當于92#汽油每升約下調0.80元,95#汽油每升約下調0.84元,0#柴油每升約下調0.83元。這意味著,一般家用汽車加滿一箱92#汽油(約50升),將少花40元。
此次油價下調與近期國際油價暴跌息息相關。3月7日,沙特宣布“石油價格戰”,隨后,國際油價應聲大跌,布倫特原油期貨跌幅一度超過31%。
金聯創成品油分析師王延婷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考慮到當前市場再次進入低油價時期,國內市場波動更貼近于市場實際供需情況,這將進一步推動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未來成品油定價機制逐步放開將是大趨勢。”
成品油降至“地板價”
此次油價下調即便已經出現千元左右的降幅,但是相對于國際油價,這樣的降幅在終端消費者看來似乎并“不過癮”。
“現在加滿一箱油比以前少了差不多40塊錢。”私家車主李先生向記者說道,“確實加油便宜了,如果按照國際油價計算,能省的錢就更多了。”
事實上,我國目前成品油定價遵循了一套完整的定價流程。2016年1月13日,國家發改委通知決定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設置調控上下限。調控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這意味著,當國際油價跌破40美元/桶這一“地板價”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將不再跟隨國際油價進行調整。
2020年3月17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彭紹宗表示,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已觸及每桶40美元調控下限,國內成品油價格將按機制自3月17日24時起大幅下調至對應國際油價40美元的水平,低于40美元部分不再下調。
“當初制定40美元的下限,一方面是考慮到下限定的過低對于其他能源的應用是有阻礙的,這對于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原油大量依賴進口,但是,國內的原油生產成本還是比較高。”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董秀成向記者說道。
中國能源網首席分析師韓曉平向記者表示,制定這樣的價格機制與國內成品油消費稅的規則同樣相關。“現階段,我國成品油價格整體呈現出‘比例高、基數低’的局面。而在我國成品油價格組成中,消費稅和其他各類稅費的變動幅度是很小的,隨著油價的下跌,稅費在其中的占比將提高。”
記者了解到,對于目前不足6000元/噸的汽柴油價格而言,消費稅在其中的占比甚至超過50%。
而在韓曉平看來,相對于普通消費者,物流行業在低油價下的受益將更加明顯:“低油價時期,首先利好的領域是物流運輸。我們看到2月份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成品油價格下降有利于物流行業降低成本。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疊加貿易摩擦這樣的特殊時期,對國際物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這個時候油價下跌將減少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
王延婷告訴記者,“面對如此低油價,上游企業利潤受損是顯而易見的,而短時間內,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國內煉化企業的高價油的庫存并沒有消化完,這部分囤積了高價油的煉化企業也將受到影響。”
而在董秀成看來,國內“三桶油”的境地也不盡相同:“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中國石化方面由于其煉化生產所需的原油大部分依靠外購,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攤平損失,相對而言,中海油面臨的沖擊會更大。”
韓曉平認為,低油價時期正好是上游企業大力開發非油業務的好時機:“從海外石油巨頭的經驗來看,發展非油業務已經成為提升企業利潤表現的好方式。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此前已經在加油站內提供了包括便利店、洗車、咖啡等增值服務。”
定價機制會否調整?
近年來,我國在成品油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入。2015年,地方煉廠首次獲得原油進口配額。在隨后的數年時間里,地方煉廠的原油配額不斷提高:2015年6家煉油廠取得進口配額3474萬噸;到了2018年,32家煉油廠取得進口配額9045萬噸。
此外,2018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其中正式取消了外資連鎖加油站超過30家需中方控股的限制。多家石油外企向記者表示,非常愿意看到中國市場逐漸開放成品油市場,
種種跡象表明,國內成品油市場正在呈現出多頭入場、充分競爭的局面。而在這樣的局面下,國內成品油價格依然堅持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并設置成品油調控上下限的方式,是否不利于充分的市場競爭?
對此,董秀成表示:“在現有的時機下,可以嘗試將成品油定價完全放開。現在成品油領域,市場主體正在趨于多元化,原油的來源也在多元化。面對比較低的國際油價,放開油價,將油價交給市場,油價波動按照供需關系來決定。”
王延婷則表示:“考慮到當前市場再次進入低油價時期,國內市場波動更貼近于市場實際供需情況,這將進一步推動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未來成品油定價機制逐步放開將是大趨勢。”
而在韓曉平看來,調整成品油定價機制還需要相當長的路要走。“目前成品油定價是發改委來統一管理,如果整個市場放開,誰去承擔核定油價的工作呢?”韓曉平說道。
韓曉平認為,現階段,國家管控油價是對消費者的一種保護。“由于我國原油依賴大量進口,國內的很多原油運輸、交易都是依托于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來操作的。如果放開成品油市場,一些企業的原油采購和運輸將成為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將形成更加明顯的頭部聚集效應。”韓曉平說道。
記者了解到,在國際交易市場中,能夠參與買賣的石油公司是有限的,這背后涉及到企業信用以及運輸實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
“我相信開放市場是中小地方煉廠所不愿意看到的。”韓曉平表示,“開放成品油定價機制以后,頭部優勢更加明顯,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依托現有合計超過五萬座加油站資源以及長期積累的口碑,將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而更多的外資企業將搶占目前中小煉廠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