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總體穩定,外匯市場運行實現“三個保持”。國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仍將對外匯市場運行保持基本穩定的有力支撐。同時,她指出,近期中長期境外資金持續流入,中國市場對境外投資者有強大吸引力。
此外,對市場關注的外債去杠桿現象,王春英表示,從今年一季度的初步數據看,我國登記外債穩中有升,境外投資者總體增持境內債券,未出現明顯去杠桿。
外匯市場運行實現“三個保持”
據王春英介紹,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總體穩定。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保持基本穩定,匯率預期相對平穩,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體穩定,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3月份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呈現逆差,但銀行結售匯維持順差,而從每日監測的初步數據看,4月以來銀行代客涉外收支基本平衡,銀行結售匯延續小幅順差。”王春英表示。
王春英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的外匯市場運行實現了“三個保持”:
第一個保持是外匯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一季度結售匯呈現相對比較大的順差,為391億美元,是外匯市場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的基礎。從細項數據看,銀行對客戶的跨境外匯收支累計實現順差17億美元,銀行客戶結售匯累計順差205億美元。總之,不論從總體來看,還是從客戶的角度來看,一季度外匯市場供求保持了基本平衡。
第二個保持是人民幣匯率在全球貨幣中表現相對穩健。一季度,美元指數上漲2.8%,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小幅下降1.8%。從其他貨幣來看,同期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下降12.9%,英鎊對美元匯率下降6.3%,歐元對美元匯率下降1.6%,綜合看來,一季度,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編制的人民幣匯率指數上漲2.9%。所以,從這一系列數據應該可以看到,人民幣匯率在主要貨幣中保持了相對穩健。
第三個保持是市場主體行為理性有序。一方面,從境外對國內投資看,境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保持了相對高的熱情。據商務部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312億美元,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增長15.5%。根據外匯局統計,一季度,境外投資者凈增持我國境內債券同比增長48%,規模為167億美元。此外,從境內對外投資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比較穩定有序。根據商務部統計,1-2月份,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155億美元,保持基本穩定。另外據外匯局統計,一季度,個人凈購匯同比下降25%,顯示個人購匯意愿也是理性、有序的。綜合作用下,外匯儲備保持了基本穩定。
“今年全球面臨一個新的情況,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受此影響,近一段時間不論是全球經貿活動還是國際金融市場,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沖擊。在這種極其特殊的情況下,中國外匯市場運行保持了總體穩定,我覺得是難能可貴的。這充分說明中國外匯市場成熟度在上升,市場主體更加理性,更充分說明市場主體對于中國的疫情防控和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信心。”王春英說。
王春英表示,國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仍將是外匯市場運行保持基本穩定的有力支撐。中國外匯市場的成熟度可以很好的吸收、應對短期沖擊影響,未來我國外匯市場有能力保持穩定運行。外匯局還將不斷加強監測分析,做好各種不同情形下應對方案。
境外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
在疫情的影響下,境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投資的情況變化如何?
據王春英介紹,境外投資者以配置中長期人民幣資產為目的的債券投資是增加的。一季度,境外投資者凈增持我國債券增幅達到了48%。另外,在外部沖擊下,股票市場的境外資本也在合理范圍內出現短期小幅波動。
“一季度,全球的股票市場普遍下跌,市場避險情緒上升,所以在美元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有一部分境外投資者減少對股票市場的投資,是屬于正常現象。一季度境外投資者凈減持境內股票大約是100億美元,這對市場影響也是非常小的。同時,從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動情況來看,它并沒有持續減持,總體是呈現雙向波動的。滬深港通北上資金3月中旬凈流出,3月下旬轉為凈流入,所以我們覺得相關的投資變動是在合理范圍內的。”王春英說。
對于外資投資前景,王春英表示,中國的市場不論從直接投資的角度、債券投資的角度還是股票投資的角度,對境外投資者還是有很強的吸引力的。因為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國內市場還是有非常大的潛力。而且,國內疫情防控取得了積極進展,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中也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她還指出,實際上中國從1996年開始就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的可兌換,這意味著經常項目項下的收支只要是真實的、合規的,可憑真實有效的交易單證在銀行辦理。資本賬戶方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七大類40項標準,中國的開放程度已經很高了。“而且,我們還在不斷推進投資便利化的改革。我們改革始終都是主動、漸進、可控,意味著我們不會走‘回頭路’。打開的窗戶是不會關上的,所以投資者對這一點可以放心。”她說。
我國外債未出現明顯去杠桿
前一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美元流動性緊張,目前仍未完全解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是否會再次出現外債去杠桿現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對此,王春英表示,從今年一季度的初步數據看,我國登記外債穩中有升,境外投資者總體增持境內債券,未出現明顯去杠桿。
王春英表示,近年來中國外債增長是相對平穩的,并列舉了一些相對指標數據:2019年末,我國外債余額和當年的GDP之比是14.3%,較2014年17%的比例下降了2個多百分點;2019年末我國外債和對外資產規模之比是26.7%,比2018年末下降了0.1個百分點,比2014年末下降了1個百分點。“以上說明,我國外債在經歷了2015年和2016年初的去杠桿以后,增長十分平穩,和經濟發展十分吻合,與對外開放程度也是相匹配的。同時,在這個期間,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雙向波動,我國外債沒有出現順周期的過度加杠桿,所以出現大幅去杠桿的可能性就很低。”王春英說。
王春英還表示,當前我國外債結構進一步優化。本幣外債占比提升,中長期外債占比也在提升。同時,得益于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境外投資者購買境內債券增加,在外債中的占比從2014年末的8%提高到了2019年末的26%。“投資中國債券的投資者主要都是境外央行,這類機構和主權基金主要是出于中長期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要來投資中國債券。他們的特點是不以短期盈利為目的,投資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她說。她還表示,我國外債的負債率、債務率和償債率都在國際安全線以內,而且遠低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整體水平。
王春英說,從市場環境看,2015年和2016年上一輪外債去杠桿時期,存在美聯儲加息這個大背景,美元利率、匯率上漲。但現在的環境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更加寬松,美元不管是短端還是長端的利率都是在下行的,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重現較大規模外債去杠桿的可能性較低。(經濟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