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挖掘各單位產線、生產組織工作潛力,進一步提高指標水平,首鋼鋼鐵板塊以“高爐利用系數”“高爐綜合焦比”“燒結機利用系數”“轉爐日歷作業率”“軋機機時產量”“原燃料采購成本價行業排名”六個共性指標作為競賽指標,在板塊內部企業間展開競賽。
在1—4月的指標競賽中,長鋼公司“煉焦煤采購成本價行業排名”2月被評價為“亮紅旗”;“軋機機時產量”“高爐利用系數”兩項指標被評價為A類。
與市場博弈與自己較量
根據小指標競賽評價標準中規定的“原燃料采購成本價行業排名”評價標準為與行業競賽:達到行業前三名水平,評價為亮紅旗;達到行業前十,評價為A類。長鋼公司2月被評價為“亮紅旗”,1月、3月、4月均為A類。
“焦炭成本行業排名保三爭一,生鐵成本行業排名保五爭三,國內采購跑贏市場1%。”這是長鋼公司今年職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圍繞這一目標任務,采購中心以“三個跑贏”為抓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保供,通過加大對市場調研分析、與同行對標、適時調整采購策略等,最大限度降低采購成本。2月份,煉焦煤采購11.98萬噸,比行業平均價格低294元/噸,行業排名第三。
首保生產安全。2月份,受疫情影響,公路發運受阻,部分煤種庫存告急。采購中心快速啟動燃料預警應急預案。從確認供貨時間、供貨數量,到訂合同、做訂單,他們一邊了解煤礦復工的具體日期及公司燃料庫存、消耗、配比等數據信息,一邊研究采購策略,制定采購方案,現場解決供應、存儲、接卸等難題。采購員每天查看庫存、詢問發貨、匯報到貨,準時在工作群發布煉焦煤到貨情況。在集團公司、首鋼物貿的大力支持下,協調鐵路發運到廠3列,保證了焦化的正常生產需求量。
推進大礦直采。鑒于大礦直采在數量、質量上的保障,采購堅持以大型生產企業、直供廠家為主要采購渠道,最大限度增加直采比例,加深與山西焦煤集團、潞安集團等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穩定供應渠道,享受戰略優惠政策。目前,直采比例達70%。
用好集團優勢。作為山西焦煤集團24家長協戶之一,在采購方面,首鋼集團享受一定的價格優惠。采購中心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強協同采購,充分享受長協戶的優惠政策,降低采購成本。
降低運輸成本。氣煤作為公司煉焦煤中的主要品種之一,占比為35%左右。公司直采山西焦煤集團的斜溝氣煤產地在呂梁興縣,鐵路運輸成本比公路低56元/噸。為此,采購中心派駐專人在山西焦煤集團進行協調,確保使用運輸成本較低的鐵路發運。利用“公轉鐵”優化物流,2月份進廠的3.99萬噸斜溝氣煤全部通過鐵路發運,降低物流費用223萬元。
拓寬采購渠道。為了追求更高性價比的煤資源,2019年采購中心同焦化廠共同外出考察調研呂梁柳林、臨汾蒲縣、晉中靈石等地方性煤礦十余次,先后引進了寨崖底主焦煤等新煤種,拓寬了資源采購渠道。同時通過優化結構、調整渠道,降低了煉焦煤采購成本,有力地支撐了鐵前降本。
小指標貼上墻實舉措落在地
根據小指標競賽評價標準中規定的“軋機機時產量”評價標準為:比自己上一年有進步,則評價為A。長鋼公司1—4月均為A類。
2月份,軋鋼廠立足現有條件,深挖內部潛力,通過產線結構調整、工藝技術改進、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等措施,軋機機時綜合產量131.5噸/小時,較2019年最好提高2.89噸/小時,創歷史最好水平。
對標挖潛,掛圖作戰。以方大等先進鋼鐵企業為標桿,制定了軋鋼廠2020年生產指標提升目標及完成情況表,特別對提高機時產量、作業率和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制定考核指標,掛于醒目位置,形成天天記錄、天天對標的氛圍。
各作業區黨支部發動廣大黨員、骨干,集思廣益,就生產中的難點、熱點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正副作業長、支部書記各負責一個班組,每天參加班前班后會,一方面向職工傳達公司及廠全年目標任務情況,以達到思想高度統一;另一方面每天認真核實完成情況,并把數據和指標填寫到墻上的生產指標提升督戰表。
優化生產組織,合理調整產線結構。根據市場銷售情況安排品種規格及經濟批量,優化棒材、高線、高棒三條生產線產品規格及經濟批量。
一是根據當月產品銷售情況,經濟科學統籌周生產計劃的排定,在保證庫存的前提下,品種的更換順序以工藝更換時間最短安排。
二是首次在高棒批量生產Ф20圓、Ф22圓工藝,下一步將Φ18—Φ22錨桿鋼產品轉移至高棒生產線生產。優化高線南線Ф10螺工藝,由現在的K3出成品改為K1出成品。
解決工藝、設備制約瓶頸。實施工藝技術改進,順利打通Ф18螺三切分工藝,機時產量提高約6t/h。棒材生產線成功開發Ф22螺兩切分工藝,并對Ф20螺兩切工藝、Ф25螺—Ф32螺單線生產工藝適當提速。同時,解決高線南線提速的關鍵因素——精軋機增速箱的問題,及時更換新的增速箱,Ф8盤螺(圓)、Ф6盤螺、Ф5.5盤圓的速度達到80米/秒以上。
強化點檢,保證設備高效運行。大力推行全員設備管理,充分利用換工藝、交接班等時間對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檢修。
以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為目標,強化崗位人員日常點檢和技術人員專業點檢力度,在各產線生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要求八點班正常交接班時間為30分鐘,四點班及夜班實行動態交接;高線及高棒具備條件后逐步也實行動態交接。
深耕鐵前創新“大”文章
根據小指標競賽評價標準中規定的“高爐利用系數”評價標準為與行業競賽:達到行業前十名水平,評價為A。
高爐利用系數是反映高爐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及原料和燃料條件的技術經濟指標。2020年以來,公司煉鐵廠九高爐高爐利用系數持續高位運行,創近年來高水平,1月3.471、2月3.46、3月3.41(正常定期檢修)、4月3.501,均被評價為A類。
九高爐利用系數提升的背后,是長鋼公司“鐵前三個一體化”(礦鐵一體化、煤焦一體化、鐵焦一體化)的成功實踐,是煉鐵廠深化小指標競賽的有力體現,更是長鋼人瞄準歷史最好水平、集團領先水平和行業先進水平,不斷對標挖潛、攻堅克難、奮勇爭先的真實寫照。
指標上墻,搭建競爭平臺。煉鐵廠以小指標競賽活動為契機,組織職工在影響產量、質量、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關鍵工序、關鍵崗位開展競賽,并將競賽活動方案傳達到班組,使每位職工清楚各項指標任務。同時,按月統計八、九兩座高爐的利用系數、燃料比、入爐焦比,對比各自指標的完成情況,對超出目標值高的競賽作業區給予獎勵。
加強原燃料質量管理,優化高爐配礦。為滿足煉鐵生產需要,采購中心與煉鐵廠高效協同,快速決策、動態調整采購模式,從而達到原料采購、進廠時間安排、燒結配礦結構及高爐配料結構按節點一體化管控的目的,降低了配料調整次數。高爐值班室操作人員每班2次到槽下檢查原燃料情況,對原燃料質量、數量、有無倒搬料等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同時,要求槽下設備維護操作工,每2小時匯報一次原燃料情況,為值班室操作人員提供實時信息。
持續鐵焦一體化管控,強化信息溝通和上下道工序銜接。煉鐵廠、焦化廠建立溝通和反饋機制,實現“鐵—焦”界面配煤、配礦結構優化、用料計劃、焦炭質量管理、生產組織運行等方面的全過程管控。建立原燃料管理微信群,及時分析原燃料質量、儲量、倒料情況等信息,掌握第一手資料,隨時制定應對措施。結合原燃料情況動態制定高爐“攻守退”操作方針,高爐利用系數、燃料比、高爐負荷等各項技術經濟指標不斷優化、攀升。
持續優化九高爐風口配置、調整上部裝料制度。該作業區充分發揮高爐風機能力,高爐下部風口由開爐的15×Ф120mm+5×Ф115mm風口,逐步擴大到現在的13×Ф120mm+7×Ф125mm,既適應高爐提高風量的需要,也滿足上下部操作制度匹配需要。逐步提高高爐頂壓,將爐頂壓力由大修前160kpa逐步提高到現在的190kpa左右,真正實現高頂壓生產;逐步提高高爐風溫,充分利用高爐大修后新增的一座頂燃式熱風爐和板式換熱器優勢,進一步挖掘熱風爐潛力,將高爐風溫由過去1150℃升高到目前1190℃。隨著高爐大修后達產達效和冶煉強度的逐步提高,高爐裝料逐步由單環向多環過渡,礦石、焦炭平臺逐步拉寬,高爐煤氣利用逐步提高,高爐負荷由4.6逐步提升到4.95左右,高爐煤氣分布更加穩定合理。
360°高爐體檢診斷法,夯實管理基礎。建立360°高爐體檢管控系統(包括原燃料監控和診斷體系、高爐爐體安全與長壽監控和診斷體系、高爐長期穩定順行監控和診斷體系),圍繞爐況順行判斷、操作爐型判斷、高爐安全管控等三個方面,建立并完善管控制度;動態對相關數據及爐況表現從工藝技術角度進行科學分析,對下一步生產組織和操作調控提出優化意見;客觀分析現有生產條件,在有限空間內最大限度的進行條件優化和改善,積極為高爐生產創造有利條件。
在小指標水平的鞏固提升中,長鋼公司近年來“越是困難越向前”的企業精神和久久為功磨礪的基礎管理,得到了生動詮釋。瞄準重點工作,長鋼公司將繼續秉持“把工作做到極致”的理念,一如既往,攻堅克難,以小指標上臺階、上水平為抓手,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與板塊各單位一道,為決勝集團全年各項目標任務作出貢獻。
在1—4月的指標競賽中,長鋼公司“煉焦煤采購成本價行業排名”2月被評價為“亮紅旗”;“軋機機時產量”“高爐利用系數”兩項指標被評價為A類。
與市場博弈與自己較量
根據小指標競賽評價標準中規定的“原燃料采購成本價行業排名”評價標準為與行業競賽:達到行業前三名水平,評價為亮紅旗;達到行業前十,評價為A類。長鋼公司2月被評價為“亮紅旗”,1月、3月、4月均為A類。
“焦炭成本行業排名保三爭一,生鐵成本行業排名保五爭三,國內采購跑贏市場1%。”這是長鋼公司今年職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圍繞這一目標任務,采購中心以“三個跑贏”為抓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保供,通過加大對市場調研分析、與同行對標、適時調整采購策略等,最大限度降低采購成本。2月份,煉焦煤采購11.98萬噸,比行業平均價格低294元/噸,行業排名第三。
首保生產安全。2月份,受疫情影響,公路發運受阻,部分煤種庫存告急。采購中心快速啟動燃料預警應急預案。從確認供貨時間、供貨數量,到訂合同、做訂單,他們一邊了解煤礦復工的具體日期及公司燃料庫存、消耗、配比等數據信息,一邊研究采購策略,制定采購方案,現場解決供應、存儲、接卸等難題。采購員每天查看庫存、詢問發貨、匯報到貨,準時在工作群發布煉焦煤到貨情況。在集團公司、首鋼物貿的大力支持下,協調鐵路發運到廠3列,保證了焦化的正常生產需求量。
推進大礦直采。鑒于大礦直采在數量、質量上的保障,采購堅持以大型生產企業、直供廠家為主要采購渠道,最大限度增加直采比例,加深與山西焦煤集團、潞安集團等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穩定供應渠道,享受戰略優惠政策。目前,直采比例達70%。
用好集團優勢。作為山西焦煤集團24家長協戶之一,在采購方面,首鋼集團享受一定的價格優惠。采購中心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強協同采購,充分享受長協戶的優惠政策,降低采購成本。
降低運輸成本。氣煤作為公司煉焦煤中的主要品種之一,占比為35%左右。公司直采山西焦煤集團的斜溝氣煤產地在呂梁興縣,鐵路運輸成本比公路低56元/噸。為此,采購中心派駐專人在山西焦煤集團進行協調,確保使用運輸成本較低的鐵路發運。利用“公轉鐵”優化物流,2月份進廠的3.99萬噸斜溝氣煤全部通過鐵路發運,降低物流費用223萬元。
拓寬采購渠道。為了追求更高性價比的煤資源,2019年采購中心同焦化廠共同外出考察調研呂梁柳林、臨汾蒲縣、晉中靈石等地方性煤礦十余次,先后引進了寨崖底主焦煤等新煤種,拓寬了資源采購渠道。同時通過優化結構、調整渠道,降低了煉焦煤采購成本,有力地支撐了鐵前降本。
小指標貼上墻實舉措落在地
根據小指標競賽評價標準中規定的“軋機機時產量”評價標準為:比自己上一年有進步,則評價為A。長鋼公司1—4月均為A類。
2月份,軋鋼廠立足現有條件,深挖內部潛力,通過產線結構調整、工藝技術改進、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等措施,軋機機時綜合產量131.5噸/小時,較2019年最好提高2.89噸/小時,創歷史最好水平。
對標挖潛,掛圖作戰。以方大等先進鋼鐵企業為標桿,制定了軋鋼廠2020年生產指標提升目標及完成情況表,特別對提高機時產量、作業率和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制定考核指標,掛于醒目位置,形成天天記錄、天天對標的氛圍。
各作業區黨支部發動廣大黨員、骨干,集思廣益,就生產中的難點、熱點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正副作業長、支部書記各負責一個班組,每天參加班前班后會,一方面向職工傳達公司及廠全年目標任務情況,以達到思想高度統一;另一方面每天認真核實完成情況,并把數據和指標填寫到墻上的生產指標提升督戰表。
優化生產組織,合理調整產線結構。根據市場銷售情況安排品種規格及經濟批量,優化棒材、高線、高棒三條生產線產品規格及經濟批量。
一是根據當月產品銷售情況,經濟科學統籌周生產計劃的排定,在保證庫存的前提下,品種的更換順序以工藝更換時間最短安排。
二是首次在高棒批量生產Ф20圓、Ф22圓工藝,下一步將Φ18—Φ22錨桿鋼產品轉移至高棒生產線生產。優化高線南線Ф10螺工藝,由現在的K3出成品改為K1出成品。
解決工藝、設備制約瓶頸。實施工藝技術改進,順利打通Ф18螺三切分工藝,機時產量提高約6t/h。棒材生產線成功開發Ф22螺兩切分工藝,并對Ф20螺兩切工藝、Ф25螺—Ф32螺單線生產工藝適當提速。同時,解決高線南線提速的關鍵因素——精軋機增速箱的問題,及時更換新的增速箱,Ф8盤螺(圓)、Ф6盤螺、Ф5.5盤圓的速度達到80米/秒以上。
強化點檢,保證設備高效運行。大力推行全員設備管理,充分利用換工藝、交接班等時間對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檢修。
以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為目標,強化崗位人員日常點檢和技術人員專業點檢力度,在各產線生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要求八點班正常交接班時間為30分鐘,四點班及夜班實行動態交接;高線及高棒具備條件后逐步也實行動態交接。
深耕鐵前創新“大”文章
根據小指標競賽評價標準中規定的“高爐利用系數”評價標準為與行業競賽:達到行業前十名水平,評價為A。
高爐利用系數是反映高爐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及原料和燃料條件的技術經濟指標。2020年以來,公司煉鐵廠九高爐高爐利用系數持續高位運行,創近年來高水平,1月3.471、2月3.46、3月3.41(正常定期檢修)、4月3.501,均被評價為A類。
九高爐利用系數提升的背后,是長鋼公司“鐵前三個一體化”(礦鐵一體化、煤焦一體化、鐵焦一體化)的成功實踐,是煉鐵廠深化小指標競賽的有力體現,更是長鋼人瞄準歷史最好水平、集團領先水平和行業先進水平,不斷對標挖潛、攻堅克難、奮勇爭先的真實寫照。
指標上墻,搭建競爭平臺。煉鐵廠以小指標競賽活動為契機,組織職工在影響產量、質量、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關鍵工序、關鍵崗位開展競賽,并將競賽活動方案傳達到班組,使每位職工清楚各項指標任務。同時,按月統計八、九兩座高爐的利用系數、燃料比、入爐焦比,對比各自指標的完成情況,對超出目標值高的競賽作業區給予獎勵。
加強原燃料質量管理,優化高爐配礦。為滿足煉鐵生產需要,采購中心與煉鐵廠高效協同,快速決策、動態調整采購模式,從而達到原料采購、進廠時間安排、燒結配礦結構及高爐配料結構按節點一體化管控的目的,降低了配料調整次數。高爐值班室操作人員每班2次到槽下檢查原燃料情況,對原燃料質量、數量、有無倒搬料等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同時,要求槽下設備維護操作工,每2小時匯報一次原燃料情況,為值班室操作人員提供實時信息。
持續鐵焦一體化管控,強化信息溝通和上下道工序銜接。煉鐵廠、焦化廠建立溝通和反饋機制,實現“鐵—焦”界面配煤、配礦結構優化、用料計劃、焦炭質量管理、生產組織運行等方面的全過程管控。建立原燃料管理微信群,及時分析原燃料質量、儲量、倒料情況等信息,掌握第一手資料,隨時制定應對措施。結合原燃料情況動態制定高爐“攻守退”操作方針,高爐利用系數、燃料比、高爐負荷等各項技術經濟指標不斷優化、攀升。
持續優化九高爐風口配置、調整上部裝料制度。該作業區充分發揮高爐風機能力,高爐下部風口由開爐的15×Ф120mm+5×Ф115mm風口,逐步擴大到現在的13×Ф120mm+7×Ф125mm,既適應高爐提高風量的需要,也滿足上下部操作制度匹配需要。逐步提高高爐頂壓,將爐頂壓力由大修前160kpa逐步提高到現在的190kpa左右,真正實現高頂壓生產;逐步提高高爐風溫,充分利用高爐大修后新增的一座頂燃式熱風爐和板式換熱器優勢,進一步挖掘熱風爐潛力,將高爐風溫由過去1150℃升高到目前1190℃。隨著高爐大修后達產達效和冶煉強度的逐步提高,高爐裝料逐步由單環向多環過渡,礦石、焦炭平臺逐步拉寬,高爐煤氣利用逐步提高,高爐負荷由4.6逐步提升到4.95左右,高爐煤氣分布更加穩定合理。
360°高爐體檢診斷法,夯實管理基礎。建立360°高爐體檢管控系統(包括原燃料監控和診斷體系、高爐爐體安全與長壽監控和診斷體系、高爐長期穩定順行監控和診斷體系),圍繞爐況順行判斷、操作爐型判斷、高爐安全管控等三個方面,建立并完善管控制度;動態對相關數據及爐況表現從工藝技術角度進行科學分析,對下一步生產組織和操作調控提出優化意見;客觀分析現有生產條件,在有限空間內最大限度的進行條件優化和改善,積極為高爐生產創造有利條件。
在小指標水平的鞏固提升中,長鋼公司近年來“越是困難越向前”的企業精神和久久為功磨礪的基礎管理,得到了生動詮釋。瞄準重點工作,長鋼公司將繼續秉持“把工作做到極致”的理念,一如既往,攻堅克難,以小指標上臺階、上水平為抓手,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與板塊各單位一道,為決勝集團全年各項目標任務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