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鋼國際采購的一船用于貿易創效的未篩分進口鐵礦石在曹妃甸港順利卸貨,其中首單5000噸進入了保稅庫篩分區域,成功實施了全國首例保稅庫鐵礦石篩分業務。
面對一單以往看似普通的進口礦業務,河鋼國際物流部業務人員及時掌握并用足用好海關政策。進口礦篩分后將更加受到市場和用戶的青睞,實現資源物流環節再增值。這是集團重點工作推進會召開后,河鋼國際落實會議精神,組織多部門聯合創效的成功范例之一。
按照傳統貿易模式,業務人員按照市場需求找到用戶,資源出售賺取差價,這單業務就算大功告成了。按照“1 N” 貿易模式,在一單原料采購部門牽頭的17萬噸貿易創效業務實施過程中,河鋼國際同時安排物流部業務人員積極與海關溝通,了解掌握國家對企業經貿活動的支持鼓勵政策。當第一時間得知曹妃甸海關允許開放保稅庫的篩分政策后,迅速組織業務團隊多次赴曹妃甸實地考察,并與海關、港口研討保稅庫的操作方案。經過一周的制定方案、篩分設備準備,“阿格諾”輪卸下的未篩分進口鐵礦石按計劃量進入了保稅庫篩分區域,這單業務成為了全國首例實施保稅庫篩分的范本。
保稅庫篩分作業是將篩分環節提前到貨物通關之前,不僅避免了稅款占用的問題,也解除了堆場場地不足的限制,同時減少了運輸的損耗、資金占用,確保篩分品質和效率。目前,國內的港口篩分通常是通關后通過鐵路、公路等方式運輸至堆場進行篩分,不僅周期長,還會增加物流成本。同時,篩分作業的規模和效率受到場地、環保設施、環保政策的影響很大。就企業本身而言,堆場篩分存在著單批篩分量較小、閑置成本高、總體損耗較大的問題。
日前,河鋼國際銷售部門已經把篩分后的進口礦,按照產線和市場實現了定制銷售,收到了良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