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吉林省琿春市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剛剛完成揭牌。作為最新揭牌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將著力打造成圖們江區域海洋產業集聚中心、跨境國際貿易中心和對外開放合作中心等平臺,同時推動示范區與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中部城市群相互支撐,加強與浙江省特別是寧波市的對口合作。
實際上,早在2016年3月,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就提出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下發關于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通知,支持江蘇連云港、浙江寧波等14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2019年,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全面啟動。
記者獲悉,根據區位優勢不同,14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分別設立在市一級和相關園區,各示范區有特定任務,側重點和落腳點有所不同。以江蘇省為例,該省連云港市和鹽城市是建設試點。其中,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主要任務是推動國際海陸物流一體化模式創新,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當前,我國臨海省份的海洋產業集群尚沒有完全建立健全,產業集群效應也沒有顯現出來。產業集群不僅僅是海洋相關產業的簡單聚集,而是需要產學研一體作為依托,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
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是開辟海洋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驗田的創新之舉,有利于帶動區域海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了解到,示范區先行突圍的同時,針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頂層設計正在陸續出臺。根據國家發改委此前公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今年我國將制定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意見。
在此之前,2018年底全國人大就已經對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工作提出了相關建議。建議提出,加強海洋強國建設頂層設計、加快海洋產業轉型升級、落實科技興海戰略、完善海洋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事實上,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一直在加速醞釀。全國人大建議要從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高度開展陸海統籌發展規劃的頂層設計,重點圍繞推動陸海產業協同發展、強化陸海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實現陸海資源統籌和高效利用等謀劃部署,將重大舉措編入“十四五”規劃綱要。
在此背景下,地方性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進程也在提速。早在今年4月份,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就已經招標決定了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服務研究院。日前,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編制組也在開展專題調研,并向社會征集該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意見建議。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目前江蘇也已經啟動“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該負責人表示,科學編制和實施好“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對于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更好服務“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針對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青島市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著力構建的統一規劃體系已經啟動。寧波市也開始課題公開遴選,計劃在未來打造一批聯動發展的海洋特色產業鏈,形成特色鮮明,具有帶動作用的海洋特色產業基地。
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趙萬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較為穩健,勢頭良好。從產出規模來看,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為主力的海洋經濟產出規模呈現逐年增加趨勢。
趙萬里說,中長期來看,我國海洋經濟將由要素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從粗放式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由近海走向遠海;隨著我國海洋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將不斷加強,未來海洋生態環境也將不斷改善。
針對未來海洋產業的發展方向,劉曙光表示,我國海洋產業亟須提升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這其中包括了技術、知識產權等多個方面。盡管在海洋產業各個領域目前已經有能力實現八九成比例的自主研發,但是一些核心技術、部件仍然難以比肩國際一流標準。
“這也是我國海洋產業迫切需要提升的瓶頸,和補短板的地方。”劉曙光說,相關院校和科研機構要盡可能的結合我國海洋產業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技術研發到成果應用的轉化周期。(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