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照經開區,投資22億元的聚力軍民兩用高端特種焊接材料項目開始試生產。這家企業焊絲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一。
聚力新材料科技(日照)有限公司總經理喬吉春說:“現在每個月產量大概在6000噸左右,內貿外貿都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所以我們的項目是邊建設、邊設備安裝、邊進行投產。”
引進聚力焊接這樣的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日照看重的不僅是項目本身的價值,更在于它對全市產業體系的粘合效應。這根被稱為“鋼鐵針線”的焊絲,串起了日照鋼鐵和汽車及零部件兩大支柱產業。
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四部部長張宗順說:“聚力公司每年使用鋼材大概是40萬噸,可以就近從山鋼、日鋼采購,同時,也可以就近為長城、中興、五征三大車企提供高端焊接材料,實現產業鏈協同共贏。”
讓鋼鐵、汽車兩大產業改變過去的單打獨斗,鏈條合二為一,是日照市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攻堅的工作。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引進一批像聚力焊接這樣的“補鏈”項目,還需要讓他們之間進行更多直接的合作與對話。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在與兩大車企的對接中,日鋼就碰了壁。
日鋼集團汽車用鋼銷售公司總經理高立永說:“我們這個材料決定了主機廠不直接采購,應該是它的相關一級配套、二級配套來采購,如果說它的配套不建,從外地來采購的話,那我們這個材料在本地之間就失去了優勢。還有一個,像長城、中興的進入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一般周期需要兩年左右,對接需要非常深入。”
不僅是日鋼這樣的供應商。經過多方調研,當地政府發現,兩個鏈條上的企業要走在一起,都需要解決一些各自的需求。
日照市工信局副局長成波說:“企業之間深度的融合,譬如說一些產品,一些量身定做方面,能不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第二個從政府層面上,他們希望解決一些政策保障。”
為推進產業鏈融合,日照市開展重點行業企業供需對接促進本地產業鏈式集群發展行動,出臺政策對企業匹配產業鏈供應的技改提供財政補貼。此外,市政府還多次牽頭召開座談會,相關企業聚在一起,當面談條件、促合作。
日照市副市長高月波說:“我們在這一個全產業鏈條中,大家都在這個地方,其中兩個業態,第三個業態都有了,我們如何繼續優化這個業態,把它提升地挖掘出來,拉長產業鏈、健全產業鏈,做粗產業鏈。”
有了政府的推動,企業合作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正在籌備30萬輛整車投產事宜的日照長城威奕汽車有限公司,決定聯手當地政府再建一個長城汽車配套產業園。
日照威奕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新元說:“在我們廠區的北邊,規劃了一個1000畝的產業園區,主要是吸引我們的外省和外地市的(配套企業)進入到我們園區中來。第二步走是讓我們日照本地的企業進入到長城的配套體系,目前已經完成了山鋼13個型號、兩個制件的認證工作。”
看好未來產業協同發展的潛力,園區剛剛完成規劃,就有總投資10億元的6個配套項目簽約。在周邊,總投資21.5億元的7個自主配套項目也已落地建設。此外,在嵐山區,14個鋼鐵及鋼鐵配套產業項目正在施工,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約120億元。
日照市工信局局長劉漢營說:“十四五時期我們的鋼鐵產業要達到3500億的產值規模,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能夠達到1000億的生產規模,搭建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合作、相互發展的一個新的產業生態體系,能夠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