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僅用105天就建成韶鋼的壯舉,至今仍讓人蕩氣回腸。傳承賡續優秀基因,近年來,韶鋼融入中國寶武先進管理文化,把握互聯網時代特征,敢為人先、搶占“智”高點,通過智慧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膽探索和創新應用,推進業務流程優化再造,賦能管理創新和組織變革,實現華麗“蝶變”,打造出“不一樣的鋼鐵”,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
從2015年虧損25億元,到連續五年持續保持較好的盈利水平,2020年營業收入更是突破300億元大關;從2015年人均年產鋼575噸,躍至2020年1381噸;在2019年鋼產量首次邁上700萬噸規模平臺的基礎上,2020年更進一步,昂首登上800萬噸!這個不沿海、不沿江的山區鋼廠,依靠觀念的力量、執行的效率、變革的激情,打造出中國寶武高“智”量發展的“韶鋼樣板”。
智繪精彩鋼鐵
走進韶鋼智慧中心,宛如走進藝術博物館。
一進大門,由原機制車間木模修整組合而成的6盞吊燈,形似一串鑰匙,帶領人們打開韶鋼的“智慧之門”。一張張老照片、一塊塊展板,銘刻光榮印記,訴說著韶鋼的發展歷程;一件件承載記憶的舊設備、老物件,點綴其中、若隱若現,別致的設計閃爍智慧的光芒。
沿著鐵梯登上二樓,眼前豁然開朗,7個巨大的“智慧魔方”,驚艷震撼,現場實時生產狀況盡收眼底。這座由停產廢棄的老廠房閃亮變身的韶鋼智慧中心,于2018年12月27日實現整體切換上線,是世界首例鋼鐵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
然而,這里的風景,并不僅僅限于空間、細節、風格設計的獨具匠心,最為精彩的,還是智慧中心強大的“內核”——首次在業界建立的貫穿鐵、燒、焦的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該平臺以“5+2”島式布局整合了鐵區和能介全部單元的控制與決策,實現了距離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區域、遠距離的大規模集控和無邊界協同。
“這里就像一個‘智慧大腦’。35萬個數據支撐6大應用+100個智能模型+150張全自動報表,從原料到鐵水產出,都能實現全過程的智能化監控預警、分析診斷和優化決策。”煉鐵廠智慧制造項目組副組長王善增形象地比喻,“以往我們就像中醫,依賴經驗煉鐵,慢慢調養才能穩定爐況。現在更像西醫,根據監測結果對癥下藥,效果立竿見影。”2019年1月以來,韶鋼三座高爐日產穩步提升,目前持續穩定在1.8萬噸的高水平,為規模效應的釋放提供了強力支撐。
“數據可以互聯互通,通過電腦和手機APP實時共享,打破空間限制,打通工序間的界面,作業效率更高、協同緊密度更強。”制造部值班調度主任駱昊,對于鐵區一體化協同,以及鐵區和能介跨區域大協同帶來的便捷高效深有感觸,“以前5號燒結機和6號燒結機相隔較遠,如果一個操作人員就會分身乏術,現在空間根本不是問題。”智慧中心投用后,實現了現場42個中控室撤并,其中22個位于煤氣危險區,436名操作人員從涉煤氣等重大危險區域撤離,提升了企業本質化安全水平。
好戲連臺,精彩無限。韶鋼一攬子智慧制造項目緊鑼密鼓、快馬加鞭。目前,智慧中心2.0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果,軋鋼遠程智慧集控部分功能已經上線;智慧中心3.0建設項目也已立項,預計2021年底鐵區、鋼區、軋區、能介的現場操作將全部集中到智慧中心。
“數據、算法、計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要素。隨著數據的積累、算法的不斷優化,以及我們已經擁有的強大計算力,未來1至2年,韶鋼智慧中心將變得更加智能。”韶鋼智慧制造專項工作組辦公室負責人蔣弦弋表示,“我們將推進數字化運營,實現由設備智能和智能制造向真正的智能決策轉變。運用數據和AI智能模型,服務于生產、采購計劃的智能排程,以及全流程的智能管控,把數據作為資產用好用足、保值增值,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
智匯變革動能
張廣化是特軋廠高三作業區作業長,談到廠管作業區的新模式,他坦言,“要是沒有智慧制造的支撐,根本管不過來”。他所在的作業區,生產30多個規格、200多個牌號工業線材所需的不同鋼坯,每天都會由智能鋼坯管理系統自動選擇確立,“如果是靠人管,一年365天,總有出錯的時候吧?”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鋼鐵制造企業一般延續著按工序、按機組設置分廠和作業區的傳統模式。隨著智慧制造項目的實施,“信息孤島”的壁壘被完全破除,跨越時間、空間的信息共享,讓原本按等級上下傳遞信息的多層級、低效率等諸多弊端暴露無疑。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只有適合的生產關系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韶鋼領導班子對此認識深刻。根據公司發展戰略及智慧制造項目實施效果,韶鋼對生產業務流程全面梳理、評估,大刀闊斧進行流程再造、管理變革。
實施廠管作業區。制造單元實現了大廠制,由原13個廠整合為煉鐵、煉鋼、軋材3個大廠,大幅縮短生產制造環節的匯報鏈,促進了管理重心下移。作業區從136個精簡至64個。
貫通兩頭市場。利用信息化平臺、數字化分析等手段,以公司經營效益最優統籌策劃,有效聯動購、銷兩頭經營活動,近三年通過兩頭聯動,年增效2.5億元。
職能業務模塊化運作。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智能業務一貫到底管理,消除管理壁壘,打造流程型組織,66個科室優化為29個職能業務模塊,管理效率提升56%。
優化整合基層班組。通過員工智慧管理系統、員工操作支持系統等,實行無紙化考勤、員工動態管理,對班組優化整合,減少班組182個,減少臺賬1450個。
“我們每年會對全工序、全流程、全崗位動態梳理,建立崗位地圖,并結合實際提出實施相關智慧制造項目、優化人員配置的建議。”韶鋼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姜百文介紹,隨著智慧制造項目的深入實施,韶鋼組織變革的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下一步的目標是取消廠級建制,由公司直管作業區。
行政機構的大幅壓減,不僅促進了管理效率的明顯提升,更實現了基層黨團組織力量的大幅增強。目前,韶鋼已經實現所有作業區都有黨支部,每個班組都有黨員。“支部黨員數量成倍增加,黨支部的力量大幅提升。”特軋廠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姜海軍欣喜地介紹,該廠通過上下道工序的黨支部共建,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2020年,特軋廠共打破各項生產紀錄225次,是上年所破生產紀錄的3倍之多”。
該變的,一變到底;不該變的,毫不動搖。韶鋼牢牢把握好“變”與“不變”辯證關系,始終堅持加快推進改革創新力度不動搖、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不動搖、加快提升基層基礎管理能力不動搖的“三個不動搖”工作主線。“只有優秀的管理,才能讓存量鋼鐵企業帶來效益。在線經營層堅持全面對標,基層現場堅持夯實基層基礎管理,才構建了韶鋼體系管理能力;我們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實現了企業提質增效和‘彎道’超車;我們推動智慧制造,引領了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換道’超車。”原韶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世平(現任中南鋼鐵總裁、黨委副書記)表示,“三個不動搖”是經過歷史和實踐檢驗的韶鋼管理特色,適用于長遠的戰略發展,“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動搖,也決不會動搖”。
智惠七彩生活
去年前十個月,韶鋼鐵鋼比降至815.46kg/t,同比降低47.04kg/t,最好的9月份實現了“破8進7”。談起這樣的成績,攻關團隊成員、煉鋼廠生產安全室向浩成笑著說,“這其中也有717風度書房的功勞!”717風度書房,是韶鋼人閱讀休閑的首選地。氤氳的書香、優雅的環境、柔和的燈光,再配上一杯香濃的咖啡,令人一掃疲憊,心“花”開放、思路大開。向浩成的很多降低鐵鋼比“妙招”,就是在這里找到的靈感。
韶鋼的智慧制造,始終秉承以員工為中心、一切為了員工的理念。“智慧制造首先消滅的是危險性高、勞動環境差、簡單重復勞動的‘3D崗位’。”煉鋼廠二連鑄作業區作業長張繼烈說,韶鋼連鑄大包自動澆鋼項目,采用激光與雙目視覺識別實現精準定位,讓機器人替代員工完成大包滑板油缸、長水口裝拆、燒氧引流、中包測溫取樣、添加保溫覆蓋劑等操作,在行業內首次實現“大方坯連鑄自動澆鋼”,“既提升了作業的精度,又降低了我們的勞動強度,更提高了高空、高溫環境下的作業安全系數。”
追求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韶鋼的目標是要每一名員工上班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生活。
這里有便捷的員工服務:員工智慧管理系統可實現員工無感自主考勤,員工也可用手機APP進行請假、銷假、出差等人力資源業務線上審批;智能就餐服務可進行手機在線崗位點餐預定和現場二維碼就餐;以類似蜂巢快遞柜模式,為員工提供智能化的洗衣收發服務。
這里有可靠的安全保障:現場涉煤氣作業安全管控系統,利用三維地圖真實還原企業環境,集成煤氣區域人員定位、煤氣濃度監測、視頻監控、視頻與閥門操作聯動等技術,解決了現場煤氣抽堵盲板作業安全風險高、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等問題,在同行業首次實行了煤氣作業遠程操控。
這里更有優美的廠區環境:盡管已是寒冬時節,廠區里大片的格桑花恣意綻放、隨風搖曳;高高的木棉樹,擎起一束束火炬,擁抱藍天白云;路旁的紫荊花開得正艷,把幽靜的小路染成一片炫紫。待到春節期間,成片的櫻花林,又將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地”……
“隨著信息化和智慧制造工作的推進,3D崗位和簡單操作崗位會逐漸被智能設備取代,員工工作更安全,幸福指數更高,但同時對員工的工作技能要求也會更高。”運營改善部負責人陳亮如是說。近年來,韶鋼通過績效評價管理等考核激勵機制,大學習、大培訓、大比武的平臺,努力提升員工能力素質;把人才培養與智能制造項目、走出去戰略有機結合,以培養復合型領導人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鋼鐵商務人才和國際化專業人才為主,著力打造一支能引領鋼鐵智能制造和建設鋼鐵生態圈的優秀人才隊伍。
智慧之光,幸福煉鋼。以智能轉換動能,韶鋼正以智慧制造為基礎,持續推動組織變革、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多基地、專業化、平臺化、國際化”的鋼鐵平臺,形成數字化運營、體系化管理、生態化協同的公司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