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產品、農產品等大宗商品期貨和現貨價格都大幅拉升。以倫敦金屬交易所期貨銅價格為例,目前已經突破每噸9000美元,創下近9年多以來新高。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杰說,我國大宗商品價格也全面跟漲。劉杰介紹:“現貨銅2月均價同比上漲33.45%。棉花價格共振上漲,現貨棉價同步跟漲,3128B級皮棉均價同比上漲16.42%;2021年累計上漲7.17%。原糖期貨近期也接連上漲,達到近4年高點,近10天漲幅10%。 ”
對于本輪大宗商品漲價原因,不少人認為是美國推出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不過,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看來,大宗商品市場主要是周期性向上調整,有需求支撐。劉向東表示:“在疫情期間,供應短缺,有一些停工停產。現在恢復生產之后,需求相對來說也得到恢復,那么就會出現一些補庫存的需要,就會引發對于特別是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增加。需求增加的話,自然就會帶動一些商品價格的反彈。”
國際市場大宗商品漲價會導致通脹壓力增大。一方面,進口這些商品的國家會遭遇輸入性通脹。另一方面,漲價會向下游傳導,使消費品價格全面跟漲,這會反過來抑制需求,影響中低收入者生活質量。劉向東說,當前全球通脹壓力還并不算大,市場風險主要取決于各國自身的貨幣政策。劉向東表示:“總的來看,對于各個國家來說,它國內的通脹可能跟國內的一些貨幣政策有關系。盡管美元的傳導作用會有一定作用,但是相對來說沒那么大。”
對于接下來全球經濟走勢,劉向東說,還要繼續觀察,關鍵要看在經濟回升過程中,需求和流動性釋放誰的作用更大。劉向東認為,目前需求還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最旺盛的狀態,當需求放緩或者達到飽和之后,市場會經歷一個自發調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