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月2日從省地礦局獲悉,“十二五”以來,該局已成功探明1個特大型、5個大型、10個中型礦藏,提前兩年完成“十二五”時期“1510”計劃找礦任務。
礦產資源是工業的“血液”和“糧食”,小到針頭螺絲,大到飛機輪船,90%能源、80%工業原料和70%農業生產資料,均來自礦產資源。省地礦局負責人介紹,“十二五”以來,該局已探明金寨沙坪溝鉬礦1個特大型礦藏,廬江小包莊鐵礦、寧國竹溪嶺鎢多金屬礦、霍邱劉寺鐵礦、廬江黃寅沖和銅盤山地區鉛鋅多金屬礦、東至楊老尖多金屬礦5個大型礦藏。其中,金寨沙坪溝鉬礦估算鉬金屬量239.02萬噸,儲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潛在價值超過6000億元;廬江小包莊鐵礦估算資源量3.3億噸;寧國竹溪嶺鎢多金屬礦鎢資源量6萬多噸,伴生銀200多噸、鉬1萬多噸;霍邱劉寺鐵礦資源量1.15億噸;廬江黃寅沖和銅盤山地區鉛鋅多金屬礦資源量110多萬噸;東至楊老尖多金屬礦鉛鋅資源量57萬多噸,目前成果仍在繼續擴大。此外,廬江沙溪銅礦深部及外圍普查、績溪逍遙鎢多金屬礦普查等10余項普查顯示,資源量均已達中型規模,并有望擴大為大型規模。同時,該局還在宿州地區發現原生金剛石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