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企業如何促進碳達峰、碳中和?2021年3月20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新創在2021(第十二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上認為,應該“推動綠色布局、節能及提升能效、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以及制度建設和政策體系支撐。”
鋼材消費短期需求仍高位運行
“面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國內經濟穩中有變的局面,預測2021年我國經濟仍將持續2020年下半年快速增長的態勢”,李新創指出,回顧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其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最硬核的制造業之一。鋼鐵行業作為碳排放的重點行業。
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發展、產業政策以及主要行業用鋼需求等影響因素,在結合2020年國內鋼材市場需求的情況下,李新創預計未來鋼材消費短期需求仍將維持高位運行,但中長期需求會出現下降的趨勢,總體將保持高位震蕩。
對于鋼鐵行業的未來,李新創認為應當推動以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實現協同控制。他表示,碳排放指標具備可統籌實現節能、減排及循環經濟發展的統領性功能。“一方面,其不同于現行節能、環保工作通常僅考慮末端治理和二次能源回收利用,而是真正能夠實現從源頭上解決結構性能源結構不合理及結構性污染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具備可全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能力。”李新創說道。
6種路徑可降碳
說到“30·60”雙碳目標,李新創認為鋼鐵企業應當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解決上充分銜接兩者,一是以“深度脫碳”“碳中和”為最終目標制定碳達峰減排措施;二是首先做好“碳達峰”,才可能更好地實現“深度脫碳”乃至“碳中和”。
具體而言,我國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工作可重點考慮6個路徑:推動綠色布局、節能及提升能效、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以及制度建設和政策體系支撐。除此之外,李新創還特別提到應當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構建鋼鐵全過程信息化管控及評估平臺。
推動綠色布局包含優化產業布局、嚴禁新增產能、加大綠色物流以及推廣全生命周期綠色產品;節能及提升能效包含推廣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提高余熱余能自發電率及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細分為原燃料結構優化、廢鋼資源回收利用以及發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涵蓋區域能源整合、固廢資源化利用和推動鋼化聯產;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包括氫冶煉工藝、氧氣高爐及非高爐冶煉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制度建設和政策體系支撐則包含1個目標體系和8個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