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計劃用10年時間開發3000億立方米天然氣來替代中國3.2億噸煤。”中國礦業聯合會專家昨天在上述會議中如是表示。
政策層面,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已明確表示,要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到2017年將這一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則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國家能源局也在今年年初定下目標,今年將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比重。
盡管如此,煤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力,這是業內共識。但對未來煤價走勢,專家們則普遍唱“空”。
汾渭能源常毅軍即在上述會議中大膽預測,與2013年相比,2014年動力煤價格將下跌120元,煉焦煤將在5月底6月初探底,最多時可下跌180元,而2014年價格將平均下跌120元。
中煤能源煤炭銷售中心執行董事宮清超也表示,2014年,煤炭黃金10年已正式宣告結束。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煤炭行業將進入低價位,低盈利階段。
“不過,這輪煤炭市場的調整具有明顯周期性,既和當前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又是行業自身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市場需要理性看待煤炭黃金十年的終結。”宮清超表示,當前國內煤炭價格下跌幅度已遠遠超過了國內煤炭企業能夠承受的界限,煤價底部已現,繼續下行空間已經不大。
如何在嚴峻形勢下保持競爭優勢,是煤炭企業面臨的難題。宮清超認為,煤炭行業傳統的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煤炭企業需加快生產和利潤方式變革,實現煤炭產品從單一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同時著重成本管理,堅持集約化發展,由追求質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
對一些企業來說,轉變已經開始。山東焦化相關高層即表示,為了讓公司從傳統焦化行業向清潔能源行業轉變,公司擬投資43億元建設焦爐煤氣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將年產LNG25萬噸,乙二醇22萬噸,年增焦爐煤35個億,新增利稅13個億。
東北亞煤炭交易中心則在進行另一種探索。該公司董事長李洪國介紹,東北亞煤炭交易中心已推出短長協業務,這種新交易模式將瞄準中小微市場,給中小微煤炭商搭建與上游貿易商的對接渠道,使生產商和分銷商充分對接,達到擴大市場、降低成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