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電工鋼產業艱難前行
電工鋼產能利用率增加。2013年,我國具備冷軋電工鋼生產能力的企業約有32家,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6家,其中有4家暫停生產(不含熱軋電工鋼);合計產能約為1049萬噸(不含熱軋電工鋼),與2012年相比,增加產能159萬噸,增幅為17.87%,其中無取向電工鋼產能927萬噸、取向電工鋼產能122萬噸。與2012年同期相比,無取向電工鋼產能增加152萬噸,增幅為19.61%;取向電工鋼產能增加7萬噸,增幅為6.09%。電工鋼產能利用率為76.74%,與前兩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個別企業的電工鋼產能利用率已達到100%或超過設計產能。
2013年,全國熱軋電工鋼產能仍維持2012年的水平,全國約有13家熱軋電工鋼企業,除個別企業在上海掛牌銷售外,幾乎全部暫停生產,特別是國有熱軋電工鋼企業已全部停產、轉型。預計119.5萬噸熱軋電工鋼產能可能在2014年全部停止生產或退出市場。
2013年,仍有約6家企業在建或擴建冷軋電工鋼項目,這些項目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古、福建、河北、山東等地區。其中,取向電工鋼和無取向電工鋼項目各有3個。預計新增冷軋電工鋼產能約165萬噸,其中取向電工鋼約35萬噸、無取向電工鋼約130萬噸。預計2014年我國電工鋼產能增長12%~13%。其中,取向電工鋼增長4.09%(不含山西長治和河北邢臺項目),無取向電工鋼增長14.02%。
高性能電工鋼產量增長。2013年,全國共生產電工鋼798.68萬噸。其中,無取向電工鋼704.09萬噸(含高牌號64.28萬噸),與2012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94萬噸,增幅為24.36%;取向電工鋼94.59萬噸(含高磁感58.54萬噸),與2012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69萬噸,增幅為24.62%。
與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的高磁感取向電工鋼(HiB)產量增幅為44.44%,占全國取向電工鋼產量的62.24%,占中國市場需求的76%。其中包括武鋼30.83萬噸、寶鋼25.90萬噸、首鋼0.80萬噸、鞍鋼0.07萬噸、廣東盈泉0.94萬噸。
2013年,我國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產量與2012年同期相比,增幅為35.13%。我國具備可生產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能力的企業有武鋼、寶鋼、太鋼、鞍鋼、首鋼遷鋼和馬鋼,其中武鋼生產20.99萬噸、寶鋼16.40萬噸、太鋼17.50萬噸、鞍鋼2.04萬噸,首鋼遷鋼7.30萬噸,馬鋼0.05萬噸,占全國冷軋無取向電工鋼產量的8.88%。
電工鋼進出口數量均下降。2013年,我國電工鋼進口67.13萬噸,同比下降5.61%。其中,取向電工鋼進口17.90萬噸,同比下降24.60%;無取向電工鋼進口49.23萬噸,同比增長3.9%。與此同時,我國出口電工鋼27.81萬噸,同比下降0.32%。其中,出口取向電工鋼2.95萬噸,同比下降15.71%;無取向電工鋼出口量為24.86萬噸,同比增長1.89%。
2013年,日本、韓國仍是我國最主要的取向電工鋼進口來源國,占總進口額的79%;其次是歐盟、俄羅斯和中國臺灣,占總進口額的19%。無取向電工鋼主要進口來源地分別是中國臺灣、日本、歐盟和美國,進口量最大的是中國臺灣,達到21.45萬噸,同比下滑24.91%;其次是日本19.50萬噸,同比下滑0.32%。
市場具備4個趨勢性特點
2013年,國內電工鋼市場持續低迷,呈現出4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性特點。業內人士表示,這些趨勢在2014年還將延續。
進口資源量持續下降,國產資源市場占有率大幅攀升。進口電工鋼數量的逐步下滑有效緩解了國內的供應壓力,也給國產電工鋼市場占有率提升提供了較大空間。受國外貿易壁壘影響,2013年電工鋼出口量不增反降,但出口總量較低,對國內電工鋼市場影響不大。無論是從價格、質量來看,還是從牌號、性能來看,國產電工鋼資源的替代性都越來越強,預計2014年電工鋼進口量將繼續呈下降態勢。
熱軋電工鋼產能基本退出市場。目前雖然上海市場尚有兩家企業的熱軋電工鋼還在掛牌銷售,但其產量已經可以忽略不計。淘汰熱軋電工鋼對中低牌號冷軋電工鋼提高市場占有率有一定的利好。
貿易商數量和經營的電工鋼資源數量下降。2013年,電工鋼市場中間交易萎縮,蓄水池功能減弱,市場低庫存成為常態。鋼廠方面也逐步減少貿易商代理,主要發展直供客戶。2013年,經營電工鋼的貿易商比2012年減少10%以上,預計2014年這一趨勢將持續,一些有加工配送業務、資金豐厚的貿易商優勢或更為突出。
電工鋼產品結構和競爭要素逐漸轉變。民營鋼企以生產低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為主,憑借價格優勢逐漸成為替代熱軋電工鋼的主力軍,甚至部分下游Q195材質冷硬材料市場也被其搶占。一線、二線鋼廠在高效、高磁感、更薄規格電工鋼以及家電和電機專用牌號、汽車用電工鋼等領域逐步發力,武鋼、寶鋼、馬鋼、首鋼都在考慮增加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產量。預計2014年電工鋼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多因素制約產業發展
產能無序釋放,造成供大于求。目前我國電工鋼產能還在繼續放量,還有幾家硅鋼項目在建或投產。據相關統計,2013年電工鋼總消費量約為686萬噸(不含15萬噸二次油片),其中無取向電工鋼約為606萬噸、取向電工鋼約為80萬噸(不含15萬噸二次油片)。從實際產量和電工鋼消耗量看,電工鋼產能已出現明顯過剩,后期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預計在2014年,會出現個別電工鋼企業生存艱難,面臨破產或關停的現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未來二三年將出現電工鋼產能全面過剩以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局面。
國內電工鋼需求減弱。取向電工鋼方面,2013年取向電工鋼消耗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國家以調結構、淘汰落后、保增長為主線,新的投資趨緩,需求明顯減少;二是變壓器行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企業利潤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虧損,購買力明顯減弱。無取向電工鋼方面,低端無取向電工鋼市場嚴重供大于求,且家電行業的電工鋼市場未來很難有新的需求,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進口“二次油片”和非標產品的影響。取向電工鋼方面,目前全國還存在不少于15萬噸的“二次油片”市場,主要集中在浙江臺州路橋區和河北雄縣等地,“二次油片”的使用,嚴重影響了我國變壓器和電工鋼產業的市場環境。無取向電工鋼方面,在我國廣東、福建、江浙等地,還有一些企業使用非標產品,不利于國家對高性能電工鋼和高效電機的推廣應用,特別不利于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和產品技術進步。
進口電工鋼對中國市場的影響。取向電工鋼方面,國外取向電工鋼或二級品對國產取向電工鋼的市場具有較大沖擊,與國產取向電工鋼相比,國外同牌號產品價格要低3%~10%,并有降牌號或降級銷售行為,影響了國內電工鋼市場。無取向電工鋼方面,國產無取向電工鋼已完全具備自給的能力,建議盡快建立質量論證和制定技術壁壘等相關規定,擴大國產產品的市場份額。同時,鼓勵企業出口,減輕國內產能過大的壓力。
電工鋼產品標準不適應用戶需求。《冷軋取向和無取向電工鋼帶(片)》(GB/T2521-2008)這一標準從2008年發布執行至今已5年有余,從現實情況看,各企業生產的電工鋼性能和標準規定的指標情況,與國家標準都有一定的區別,國家標準已不能準確反映當前我國電工鋼的實際水平,宜盡快修訂。
多措并舉實現電工鋼產業轉型
盡管存在以上不利因素,但筆者認為,2014年依然將是我國電工鋼行業調整轉型的好時機。
在2014年,國家將繼續開展推廣應用高性能電工鋼、建立上下游應用平臺等工作,有利于提升企業產品檔次,抑制產能。在熱軋電工鋼產能退出歷史舞臺后,中牌號無取向電工鋼和高效電工鋼的需求將擴大。此外,國家、行業治理市場環境和國家電力工業的再投入、下游行業調整都將給電工鋼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筆者認為,為了把不利因素的影響減弱到最小,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貫徹國家推廣高性能電工鋼工作方案,加快電工鋼生產企業與變壓器、電機制造企業的應用示范平臺的組建工作,同時加快電工鋼與電器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
二是建議國內主流電工鋼企業重點開發目前國內還不能生產的高端產品,如高磁感取向電工鋼(0.15mm、0.18mm、0.20mm)和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0.30mm、0.35mm,鐵損在2.10W/kg以下及高磁感無取向電工鋼)。
三是加快修訂國標GB/T2521-2008的電工鋼產品和變壓器及電機用非晶材料產品標準,提高準入門檻,抑制產能過剩,對產品標準中的不適應部分和條款進行修訂,盡快與國際標準接軌。
四是加快熱軋電工鋼的淘汰工作。筆者認為,2014年是我國淘汰熱軋電工鋼的最佳時機,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在2014年下達有關淘汰熱軋電工鋼的相關文件,并提出淘汰熱軋電工鋼的節點和落后裝備的處置方案,明確淘汰熱軋電工鋼的重要意義、工作重點、責任分工、處罰條例等。
五是電工鋼生產企業要調整產品結構,減少低端產品的生產,以緩解供需矛盾的壓力。
六是我國電工鋼區域化市場和物流配送競爭優勢已經形成,電工鋼生產企業要加快重組,強強聯合,實現優勝劣汰。同時,對不具備生產能力和技術條件的企業,可勸其退出或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