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一帶一路 冶金之路 雙碳之路”高峰論壇在云南昆明召開。干勇院士為會議致辭時表示,中國鋼鐵工業是基礎原材料產業,產量基數大,能源消費密集,是我國制造業中的碳排放大戶,走低碳發展之路,不僅關系到中國鋼鐵工業的生存發展,更是中國踐行“雙碳”承諾要承擔的責任。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約束下,一方面將加速推動鋼鐵工業改善生產流程、更新生產設備和使用低碳能源,迅速實現鋼鐵產業和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另一方面可促使鋼鐵企業主動創新,摒棄高碳排放產品和業務,研發深度脫碳、零碳技術。企業通過低碳創新,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從而推動中國鋼鐵工業整體邁向高質量發展。隨著歐盟提出征收“碳邊境調節稅”,以及國內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國鋼鐵工業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挑戰的同時,抓住綠色低碳發展的契機,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鋼鐵強國和全面引領世界鋼鐵打下堅實基礎。
干勇院士表示2013年,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截至2021年1月30日,中國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為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紅利,也為世界貢獻了應對挑戰、創造機遇、強化信心的智慧與力量。鋼鐵行業作為中國制造的優勢產業,是擴大國際產能合作的重點領域。從資源開發到鋼鐵產能合作以及加工配套服務,鋼鐵行業走出去大有作為,對促進鋼鐵行業及其上下游全產業鏈長足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國家的就業、稅收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此次會議的主題很有針對性地契合了云南冶金行業面向東南亞、面向國際的綠色低碳發展特點。
干勇院士在致辭中指出,我國普鋼裝備、工藝和品種開發,特別是綠色環保已經具備了很高的發展水平,只要我國特種鋼鐵和特種合金的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我國就能夠邁進鋼鐵強國行列。干勇院士認為,標準和大數據等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是推動鋼鐵業綠色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他對信息標準院在相關標準支撐和引領方面的努力給予了肯定。對于氫能產業,干勇院士認為,這是未來低碳綠色發展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