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天鋼鐵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黨委書記董才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天鋼鐵已形成“一總部多基地”的規劃布局,力爭鋼鐵主業達到3500萬噸的生產規模,集團營業收入超3000億元,加快邁入世界500強企業之列,成為“有規模、有品牌、有內涵、有溫度、有核心競爭力,深受社會尊敬的世界一流鋼鐵聯合企業”。
北區將升級為精品制造產業園
位于中天鋼鐵常州本部的北區,占地2000余畝,這是中天鋼鐵的“發家之地”。1997年,34歲的董才平接手瀕臨倒閉的武進鋼鐵集團,帶領3000多名員工開始了涅槃重生。到2007年,中天鋼鐵已實現500萬噸的產能跨越,躋身國內一流民營鋼鐵行列。
緊跟鋼鐵行業發展的規劃要求,中天鋼鐵于2019年底簽訂了產能置換方案,到2023年將淘汰8座高爐、5座轉爐、1座電爐。產能置換后的北區,將從原料粗加工向終端綠色制造進行產業升級,同步規劃建設一座600萬噸規模、營業收入超300億元、納稅超5億元的精品制造產業園,全面對接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成為大都市圈、新基建等“新風口”的配套產業基地。
董才平表示,未來將把海外收購鋼廠生產的鋼坯直接運回北區,深加工成高端汽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并提供更成熟的產品服務方案。同時,利用廠區現有的鐵路、運河、公路、倉儲等優勢,探索智慧物流園項目,規劃建設華東地區最大的全品類鋼材物料集散中心和市場交易中心。
借此契機,中天鋼鐵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將拆除的燒結、煉鐵、煉鋼地塊,進行全面的綜合提綠改造,圍繞“沿運河觀光帶、優特鋼智造基地和超低排放生態鋼城”等亮點,融入城市景觀,打造一座產業強、結構優、質量好、環境美、效益高的4A級文旅景區產業園。
優特鋼繼續加大在常投資
過去5年,中天鋼鐵累計研發各類高品質鋼種198個,授權發明專利67項,成為首家榮獲“中國工業大獎”企業獎的民營鋼企。
作為集團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的主陣地,南區優特鋼基地在2008年建設之初,就定位于國內最大的優特鋼棒線材基地,配備世界一流的裝備技術,如今已成為全球一流的優特鋼棒線材基地,躋身汽車用鋼領域內第一方陣。
二次創業中,中天特鋼將在工藝優化升級、科研技術創新、綠色提標改造、5G賦能轉型的基礎上,集中解決“卡脖子”難題,推進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重點發展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鋼、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鋼、軍工用鋼等“特精高”產品,參與國內外重要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工程,實現“中天制造”替代進口。值得一提的是,中天特鋼將沿著以氫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汽車輕量化方向,通過轉化日本汽車制造領域前沿技術,打響中天汽車用鋼的國際品牌。
同時,中天鋼鐵將在武進國家高新區投資200億元,建設年產150萬噸的超高強度高端線材深加工項目,引進行業最前沿的生產裝備及工藝技術,自主研發和攻關高性能、高技術、高品質產品,打破國際壟斷。
從常州本部走向江海之濱
2020年8月28日,中天綠色精品鋼項目在南通海門東灶港開工。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該項目能夠把智能化、云端數據化、工業互聯網連起來,是超現代化、超低排放的綠色鋼廠典范。
從長江之畔挺進黃海之濱,這是中天鋼鐵下的一步大棋。“搶抓國家戰略疊加機遇,勇當全省優化產業布局、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開路先鋒。”中天鋼鐵集團副總裁、中天鋼鐵南通公司總經理董力源表示,項目從設計之初,就圍繞“品牌一流、裝備一流、環保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目標,采用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科技成果,將實現全員勞動生產率達每人每年2000噸以上,煙氣排放較超低排放標準下降30%—40%,而且,全廠不設置排放口、全部內循環處理,實現固廢不出廠、廢水零排放。同時,建設行業領先的鋼鐵智慧中心,其操作區域遠離生產現場超5公里,全系統應用工業機器人,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黑燈工廠”、智慧工廠。
一期項目有望于今年點火投產,創造冶金史上的“中天速度”。建成達產后,預計將帶動周邊配套的工業和服務業8萬人就業,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超千億元。
“創新驅動引領二次創業。”董才平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天鋼鐵將以人才發展為“主芯”,管理、科技為“雙核”,朝著有規模、有品牌、有內涵、有溫度、有核心競爭力,深受社會尊敬的世界級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目標全力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