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推進
黃海新區建設發展的意見
為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向海發展、賦能未來”的戰略決策,全面貫徹市委、市政府“面朝大海向未來、綠色轉型作典范”的部署要求,做大做強向海發展的主陣地,推動新一輪沿海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黃海新區,加速鹽城北部隆起,打造新興增長極。現制定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積極搶抓新一輪沿海高質量發展機遇,系統謀劃向海發展有效路徑,把東至黃海、南至淮河入海水道、西至臨海高等級公路(G228)、北至灌河616平方公里區域規劃為黃海新區開發建設范圍。集聚整合各方資源,加快推進建設發展,把黃海新區作為加速鹽城北部隆起的重要抓手、推動鹽城融入“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示范引領,努力把沿海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鹽城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增量,著力打造全省沿海發展新標桿。
——規劃先行、一體推進。堅持先規劃再建設,先管控再發展,推動濱海、響水沿海片區一體化布局、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高起點、高標準完善黃海新區城鄉建設、產業布局、集疏運體系等各類規劃“一張圖”,做到系統謀劃、整體推進。
——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全面推動綠色轉型,高起點建設綠色低碳示范園區,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空間格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典范。
——產城融合、城鄉協同。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宜居宜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全力打造月亮灣港城、陳家港港城,統籌推進沿海城鎮發展,優化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務,建設一批產業特而強、形態美而精的特色鎮村。
——強化統籌、多方聚力。按照“市級統籌、縣級主導、共建共享”的思路,理順體制機制,集中要素資源,充分發揮黃海新區、濱海縣、響水縣、海興集團、鹽城港控股集團“五位一體”優勢,目標同向、責任共擔,形成疊加效應。
二、目標定位
戰略定位。堅持在更高的坐標系中提升新區發展水平,以上海浦東新區、南京江北新區等國家級新區為標桿,加快建成省級園區,爭創國家級園區,主動承接國際國內重大生產力布局,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產業分工,全力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
空間布局。堅持港、產、城協同發展,積極構建“兩港、兩城、四片區”空間格局,兩港即鹽城港濱海港區、鹽城港響水港區;兩城即月亮灣港城、陳家港港城;四片區即先進金屬材料及特種纖維產業區、新醫藥新材料產業區、不銹鋼及深加工產業區、再生紙循環經濟產業區;統籌謀劃濱海沿海工業園和響水生態化工園的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港口物流為主體,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新區。
發展目標。以更大格局、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加快推進黃海新區建設,推動黃海新區“一年大提升、三年大變樣、五年大跨越”。
——到2021年底:新區“管、投、運、服”高效體制機制全面建成,德龍二期高端不銹鋼、金田紙業一期竣工投產,上海電氣主機制造、凱金新材料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開工建設,濱淮高速、金光大道中段等重點工程抓緊實施,港城配套工程全面啟動。
——到2023年底:不銹鋼全產業鏈、再生紙及纖維素纖維、綜合能源及其裝備制造等三大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規上工業應稅開票銷售超2000億元,實現稅收超50億元;港城建設初具規模,文旅開發取得突破,建成省級開發區。
——到2025年底:主導產業規模優勢進一步凸顯,規上工業應稅開票銷售達4000億元以上,稅收收入達百億元,工業投資、工業應稅開票銷售、進出口貿易分別占全市四分之一左右。港口吞吐量力爭達億噸規模,人口規模25萬左右,達到國家級開發區標準。
三、產業發展
打造綠色高端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空間、港口、鐵路、能源等方面獨特優勢,以先進金屬材料、新材料、裝備制造產業為主導,以綜合能源和現代物流產業為支撐,以海洋生物產業為補充,構建“3+2+1”產業發展格局。
主攻先進金屬材料產業。堅持鋼鐵基地建設不動搖,以低碳冶金為突破口,大力招引鋁、鎂、銅、鈦等特種金屬材料項目,打造低碳冶金及其深加工產業基地。以德龍不銹鋼為龍頭,加快100萬噸不銹鋼高線、德龍單軋機等重點產業項目建設,不斷拓展產品種類,推動不銹鋼制品及交易產業鏈向下延伸。到2025年實現應稅開票銷售2000億元。
發展新材料產業。以金光、金田項目為依托,加快推進金田二期、金盈紙業等重大產業項目,推動纖維素纖維、再生紙及其制品產業鏈加速形成。推動化工行業轉型升級,依托江蘇沿海石化基地原材料資源,向下游延伸發展特種橡膠、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等高端材料。到2025年實現應稅開票銷售1000億元。
突破裝備制造產業。充分發揮千萬噸LNG儲運能力、海上風電集群等優勢,著力發展LNG專用船舶及集裝箱制造、大型海工裝備、風電裝備制造等產業項目,加快推進明陽智能等重大項目建設,建設沿海高端裝備制造、改裝、運維產業基地。到2025年實現應稅開票銷售200億元。
重抓綜合能源產業。重點圍繞清潔煤電、風電、光伏、儲能、氫能、LNG及冷能利用等產業,加快建設清潔煤電、深遠海風電、儲能電站、LNG接收站等項目,清潔燃煤發電裝機達400萬千瓦,燃氣發電裝機達150萬千瓦,推動發展鋰電池正、負極材料及電芯制造,啟動氫能“制、儲、運、加、用”產業集群培育。到2025年實現應稅開票銷售600億元。
做大現代物流產業。積極承接周邊港口煤炭、礦石、木片、鎳鐵等轉運分流業務。發展冷鏈物流,引進國際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加快冷庫、信息共享平臺等配套設施建設,構建集國際運輸、物流倉儲、區域配送、流通加工于一體的區域性物流中心,把濱海港區建成大宗商品運輸基地、響水港區建成河海聯運物流基地。到2025年實現應稅開票銷售150億元。
培育海洋生物產業。探索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模式,拓展海洋漁業發展空間,積極推進沿海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區、水產品加工區建設,統籌翻身河國家一級漁港和響水國家二級漁港建設,打造國家級綠色漁業養殖示范基地和海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區。到2025年實現應稅開票銷售50億元。
加強補鏈強鏈項目招引。整合招商力量,組建專業隊伍,圍繞主導產業,緊盯跨國公司、央企國企、大型民企,積極拓展歐美日韓項目信息來源,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常態化對接,每年招引百億元以上項目2個、10億元以上項目20個。以鏈式思維培育產業,同步招引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和產業鏈配套項目,既要頂天立地,又要鋪天蓋地,加快形成產業生態。鼓勵其他板塊招引項目落戶園區,招商引資考核實行指標雙算。
加快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堅持“制造+研發”一體推進,推動每個主導產業建設一個研究院、一個專業孵化器、一個技術創新聯盟、一個引導基金的創新體系。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利用新灘、灌東鄰里中心專家公寓,用足用好各類人才政策,加強與上海大學、東北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重點圍繞金屬新材料、紙制品材料研發、海上風電機組研發、冷能綜合利用、儲能系統集成、超細旦纖維技術攻關等方面,建設產業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和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等創新載體。支持鹽城鋼鐵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為片區產業發展提供研發、技術、人才支撐和保障。
把牢產業綠色生態底線。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嚴格把關重大產業項目投資涉及的產能壓減、能耗排放等指標,堅決拒絕產能過剩、能耗量大、排放不達標的項目,從源頭上守住綠色生態底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實現廢物資源化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積極爭創冷能綜合利用示范園,推動冷鏈產業發展,積極推動零碳園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