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必和必拓在2009年率先于競爭對手力拓、淡水河谷提出取消鐵礦石年度定價轉向指數定價,并在2010年成功實現季度、月度及現貨定價的轉變。之后,必和必拓效仿鐵礦石定價系統,努力推行焦煤現貨定價,但迄今收效甚微。
鐵礦石現貨定價對全球金融危機后呆滯的鐵礦石市場起到一定提振作用,從離岸價轉為到岸價定價亦使澳大利亞礦商相比南非和巴西的優勢更明顯。之后的礦價大幅上漲令澳大利亞礦業收益頗豐。
焦煤市場供大于求、長期低迷的態勢難以轉變,而此時正值必和必拓與大鋼廠進行焦煤價格談判。嘗試推行焦煤現貨定價面臨來自鋼廠的阻力,主要是不同煤礦所產煤炭的質量差異較大,第二大焦煤進口國日本也認為如此。
受惡劣天氣導致澳大利亞焦煤供應吃緊影響,2011年中期焦煤季度基準價格曾高達330美元/噸,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這兩年多時間里焦煤合同價格一直處于200美元/噸以上水平,但此后焦煤價格一直處于持續下降的走勢。2014年2季度焦煤合同價敲定在120美元/噸,較1季度下跌14%,為2008年以來最低水平。
必和必拓一向認為,大宗商品應該按指數進行交易或者有衍生工具,否則它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像鐵礦石市場一樣,必和必拓在焦煤市場推行現貨定價能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