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產業結構偏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單位GDP能耗(2.02噸標準煤/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1倍,六大高耗能行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4%,占全社會能耗比重85%——倚能倚重的產業結構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任務帶來嚴峻挑戰。
“《目錄》立足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遏制高耗能行業盲目發展、提高能效水平,在高能耗、高排放產業方面提出了比國家相對嚴格的要求。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碳達峰、碳中和及能耗雙控工作決策部署,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先行區建設,確保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約束性目標,實現綠色低碳轉型。”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郁華表示。
《目錄》提出的管理措施分為禁止類15條、限制類9條、淘汰類13條,涉及兩大門類(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7個行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制品業)。并對現有存量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列出全部退出的時間節點。
《目錄》明確,不準新建、擴建煉油、焦化、氮肥、鋼鐵、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純堿、離子膜燒堿(廢鹽綜合利用除外)項目;不準新建、擴建未納入國家規劃的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項目;不準新建、擴建企業自備燃煤機組和未納入規劃的燃煤火力發電、燃煤熱電聯產項目。在規模、產業環節、工藝及產品和產能置換、能耗替代、能效水平等方面,明確了限制范圍。并對煉油、焦化、電石、碳化硅、燒堿、乙烯和丙烯、水泥、鋼鐵、鐵合金、電力和熱力生產等行業提出了淘汰落后產能標準和具體時限要求。
為做好《目錄》管理工作,將由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共同建立《目錄》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組織推進各項工作和重點任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