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鋼鐵工業基本形成布局結構合理、資源供應穩定、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對此,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表示,《意見》既為我國鋼鐵行業更好地適應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持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更加宏觀、全面的指導,也對鋼鐵行業提質升級和低碳轉型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和安排,對于我國鋼鐵行業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轉變意義非凡。
李新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時期,鋼鐵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和任務,需要行業企業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方向,以《意見》為根本轉型依據,著力做好補短板、鍛長板工作,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將統領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企業在制定轉型升級發展規劃時,需要結合我國低碳發展的大趨勢,充分考慮未來將面臨的各種約束條件和政策風險,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制定細致可行的碳達峰目標、路徑和路線圖。”李新創說。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對本報記者表示,《意見》在創新發展和統籌協調原則的基礎上,突出堅持總量控制和綠色低碳兩大原則,為鋼鐵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好政策導向。目標方向更加務實,強調資源多元化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集聚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鋼鐵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等目標,鼓勵鋼鐵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改變部分地區鋼鐵產業“小散亂”局面,通過兼并重組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利用協同效應推動重組后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并提出“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碳達峰目標更加柔和,有助于鋼鐵行業低碳發展穩妥推進,鋼鐵市場平穩變化。
“整體來看,《意見》從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等方面逐步深入,層層推進、方向明確,將引領鋼鐵工業向布局結構合理、資源供應穩定、技術裝備先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邁進。”王國清說。
世界鋼鐵協會副總干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鐘紹良指出,盡管中國制定了新的政策措施并采取了大量行動,但鋼鐵行業的脫碳工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鋼鐵行業脫碳實現碳中和面臨著技術、成本等考驗。備受關注的氫冶金技術也面臨氫從哪里來、技術成熟度和成本等多種挑戰。
在李新創看來,落實“雙碳”目標,鋼鐵行業將總體呈現“5+1”降碳路徑模式,即節能與能效提升、用能及流程結構優化、推動綠色布局、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低碳技術創新應用,以及體制機制完善等。
談到低碳冶金技術,李新創表示,目前普遍認為會呈現三條主要技術路線,分別是電爐短流程工藝技術路線、氫基直接還原+電爐工藝技術路線和基于高-轉長流程的氫冶金技術路線。2022年,幾條路線都將并行推進,例如,河鋼、寶武基于焦爐煤氣的氫基直接還原鐵+電爐工藝;寶武八鋼基于高-轉流程的高爐富氫冶煉項目示范;基于節能環保型電爐短流程項目的建設等。
盡管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困難重重,但鐘紹良也指出,中國社會已經具有強烈的碳減排和減少污染的意識。對于鋼鐵行業而言,相關政策的制定、廢鋼用量的增加、工藝效率的提升以及突破性技術的開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將推動鋼鐵行業走向低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