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更加強調財政政策的引導性、前瞻性和影響性,適時調節“跨周期”政策力度,無論是減稅降費、專項債發行還是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節奏把控都要超前謀劃,形成對穩經濟、穩增長的強烈預期,提振中國經濟的發展信心。
“今年面臨新的壓力,財政政策適當靠前發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盡早激發市場活力、盡早發揮對有效投資的拉動作用,讓資金更加精準直達需要的領域,這體現穩增長的強烈訴求。”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謝后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劉昆介紹,上述六方面重點工作分別為: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保持適當支出強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
近年來,我國把減稅降費作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要“先手棋”,在去年減稅降費1.1萬億元基礎上,今年繼續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據記者梳理,從去年底以來,已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例如,延續實施涉及科技、就業創業等稅費優惠政策,加大工業、服務業所得稅減免力度以及對餐飲、零售、旅游、交通客運等特殊困難行業在階段性稅收減免、部分社保費緩繳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為盡早發揮對有效投資的拉動作用,去年12月份,財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達了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46萬億元。今年以來專項債的發行進度明顯快于去年同期,已發行的債券資金主要投向交通、市政、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點領域。
“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加碼加力已成定局,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力度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張依群表示,專項債將持續發力,財政支持強度會持續加力重點支持重大項目、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中央財政將大幅度增加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以確保困難地區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和觸及“三保”安全底線;壓縮行政開支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將是常態。這一系列財政政策舉措將托底中國經濟,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謝后勤表示,今年財政政策的發力點體現出我國堅持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沒有變。需注重積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的協調聯動,形成政策合力來推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