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進站、掃描二維碼、換電桁車抓取舊電池、置換新電池、車輛出站……在位于江蘇省徐州市的協鑫電港徐州長山站內,不到5分鐘,一輛渣土車就完成了換電。
今年以來,協鑫能科在衡陽、無錫、烏魯木齊等多個城市布局。按照其規劃,2022年將建成投運不低于450座換電站;到2025年完成5000座-6000座換電站建設,服務超過50萬輛電動汽車。
有此謀劃的企業不在少數,火熱投資的背后是我國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全面推進帶來的巨大市場。
在日前召開的交通運輸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要求,全面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并進一步明確抓好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節能低碳裝備推廣應用、綠色低碳出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重點任務。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要有系統的頂層設計,多措并舉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客運方面要把出行更多轉到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貨運方面要加快發展以鐵路、水路為骨干的多式聯運,尤其是加強港口集疏運鐵路、物流園區及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
近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迅速。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2年1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1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70條,運營里程8759公里。
“目前,北京、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占到城市整體交通比率50%以上,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一些先進城市將達到70%以上。”鐘章隊介紹說,我國規劃的34個都市圈建設都是基于將軌道交通作為主要出行方式來打造的,未來有巨大發展空間。目前在建的城市軌道交通約五、六千公里,每公里的投資額預計在7億元左右。未來預計還會有更多新批項目,很多二三線城市市場還沒啟動。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多地已經列出了明確的目標。近日發布的《安徽省有效投資攻堅行動方案(2022)》提出,要實施軌道交通投資專項行動,2022年計劃完成投資620億元以上;今年南京市將有13條地鐵線路“齊頭并建”;“十四五”期間,青島地鐵建設預計完成投資1100億元,并衍生出千億級的市場場景。
節能低碳裝備推廣應用也是交通減碳的重頭戲之一。交通運輸部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加強交通電氣化替代,加快老舊運輸工具更新改造,推動前沿技術攻關。
當前,在各類交通運輸方式中,包括私人小汽車和營運車在內的公路交通排放占比超過85%,這一領域逐步實現凈零排放至關重要。
“目前而言,電動汽車或氫燃料電池重卡將率先有較大發展。”鐘章隊表示,中國汽車保有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預計將從2020年的2.8億輛增至2050年的4.4億輛,然后緩慢下降到2060年的4.2億輛。長期看,汽車保有量結構將發生顛覆性變化,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將在2029年、2033年、2036年、2042年、2052年先后突破10%、20%、30%、50%和80%。
與此相對應,充換電、加氫、加氣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也將駛入“快車道”。近日上海市印發文件提出形成適度超前的城市充電網絡,到2025年,滿足125萬輛以上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全市車樁比不高于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