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其能否實現低碳發展對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更是對鋼鐵行明確要求:將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此,民進中央已公開的《關于加快推動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發展的提案》稱,鋼鐵行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和高額的碳排放量制約鋼鐵行業發展,也給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帶來巨大挑戰。為了加快推動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發展,該提案針對鋼鐵行業當下的處境,提出了四條建議措施,并將最終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
鋼鐵行業的“三重阻礙”
我國是鋼鐵大國,鋼鐵產能長久保持世界第一。據了解,我國的鋼產量占全球的57%,且我國鋼鐵行業碳排放占全球鋼鐵產業碳排放的比重超過60%,占國內碳排放總量的15%以上,在工業領域中是僅次于電力行業的第二排放大戶??梢哉f,鋼鐵行業作為能源消費大戶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一直是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點領域。
為此,鋼鐵行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一直備受關注。而在上述提案中,正透露了目前我國鋼鐵行業轉型之路仍存在著的“三重阻礙”,包括現行鋼鐵冶煉工藝碳排放過高,煉鋼工藝轉變困難;我國鋼鐵產業大而不強,產業管理不夠系統科學;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較弱,鋼鐵企業生態效能發揮不足。
事實上,雖然近年來我國對鋼鐵產品需求的激增促進了鋼鐵行業的發展,但從行業整體而言,仍存在產能過剩、產品附加值不高、關鍵材料需要進口、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與環境承載容量矛盾突出、資源綜合利用不足等問題。
目前,國內鋼鐵企業絕大多數采用的是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較于長流程煉鋼,電爐短流程煉鋼的能耗和三廢排放大大降低,但所需的廢鋼原料在國內供應量有限,廢鋼進口也存在障礙,原料供應的瓶頸導致電爐工藝煉鋼產能占比難以進一步提高。
據了解,我國鋼鐵行業注重規模擴張,節能減排技術更側重于成本較低的技術引進,因此,在鋼鐵循環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煉鋼過程中產生的爐渣和鋼渣被再加工利用的比率不高。目前,我國鋼鐵工藝流程能源使用率不高,冶煉余熱利用率低,低溫余熱的利用方面尚無顯著成效,大多數鋼鐵企業的余熱余能回收率不足50%。
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事實上,綠色低碳發展一直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中之重,而為了推進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的行業目標,相關政策已在不斷落地。
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八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提出,推進再生資源規范化利用,實施廢鋼鐵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鼓勵大型鋼鐵等企業與再生資源加工企業合作,建設一體化大型廢鋼鐵料等綠色加工配送中心。推動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鼓勵建立生產企業自建、委托建設、合作共建等多方聯動的產品規范化回收體系,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而在此前的2月7日,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也在征求意見一年之后正式落地。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鋼鐵工業將基本形成布局結構合理、資源供應穩定、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事實上,此次《指導意見》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將原來的“力爭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進一步明確為“確保2030年前碳達峰”,也就是說,行業碳達峰時間延后了五年。
這意味著,鋼鐵行業的低碳發展將保持穩妥推進。那么,如何度過轉型關鍵的窗口期,對于鋼鐵行業而言意義深遠。
為此,民進中央在上述提案中也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其中包括調整鋼鐵行業原料與能源結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一方面,要提高電爐工藝煉鋼產能占比,增加短流程冶煉所占的比重,完善廢鋼標準體系,更好地同國際對接,暢通進口渠道;要緊跟國家電力能源結構轉型,提高鋼鐵行業使用可再生電力能源的比重。
另一方面,將完善鋼鐵行業能源數據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能耗指標體系,加強能源效率管理,淘汰落后產能與裝備。通過結合碳市場交易機制,鼓勵鋼鐵企業實施技術可靠、成本合理的碳捕集、利用或封存等末端治理項目,在碳交易中做好清碳存量和增減量核算工作,以經濟手段促進減排。
與此同時,應加強引導鋼鐵行業科技創新和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角色轉變。鋼鐵企業配備的能源動力設施,其生產鋼鐵的過程也是其他元素富集的過程,可以結合鋼鐵企業區域資源條件,實現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