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在全球貿易形勢滑坡的背景下,我國外貿成績逆勢增長實屬不易,充分體現了我國外貿韌性強、潛力大的特點。展望全年,政策持續加力,并將精力和重點集中到為企業紓困、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上,中國外貿后勁可期。
一個個進出口企業的逆勢前行,匯聚成我國外貿“開局穩”的力量。與此同時,還有更多新增長點正在孕育成長。
——外貿市場主體保持發展韌性。開年以來,防風險、降成本、增活力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靠前發力,為外貿企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季度,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43.2萬家,同比增加5.7%,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4.1%,較外貿整體增速高3.4個百分點,拉動外貿增長6.6個百分點。
——主要市場均保持正增長。我國經濟韌性強、工業產業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優勢明顯,外貿發展基礎堅實,有力支撐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穩步增長。
一季度,我國對前五大貿易伙伴東盟、歐盟、美國、韓國和日本進出口分別增長8.4%、10.2%、9.9%、12.3%和1.8%,合計拉動進出口整體增長4.8個百分點。
——區域合作紅利持續釋放。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自年初生效實施,首季便成效明顯。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規模占與RCEP貿易伙伴外貿規模的47.2%,占比接近一半;與韓國、日本進出口占比均為20%;與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等多個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速超過兩位數。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RCEP的生效實施將產生巨大的區域內貿易創造效應,隨著優惠政策逐步落實,更大的貿易增量可期。另外,去年以來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包括海外倉的建設等,有利于企業提高交付效率、降低時間和物流成本,也為我國外貿長期增長創造有利條件。
在梁明看來,這些積極因素疊加,正在形成推動中國外貿持續穩增長的動力和底氣。他還強調,我國外貿成績是在國際貿易形勢日益嚴峻情況下取得的。橫向對比來看,一季度成績更顯得難能可貴,中國供應鏈優勢也更加明顯。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高基數、疫情散發、國際局勢不穩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進出口月度增速整體有所回落。李魁文分析,近期本土疫情多點頻發,對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供應鏈穩定產生了較大壓力。
以上海為例,進入3月以來,受疫情影響,一系列阻斷病毒傳播措施的出臺,對貿易物流產生了一定影響。進入4月,上海港樞紐業務有一定程度下降,不過通過碼頭分區封閉作業等措施,上海港仍然保持全天候運行。
記者了解到,上海海關等更多部門還在通過提高通關效率、增加長三角區域“聯動接卸”對接港口、增開中歐班列新線路等舉措,協力保障長三角乃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通暢。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所長許英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未來,需要持續重視和研判國際沖突對貿易通道、貿易結算、能源貿易格局、供應鏈安全等方面的影響,繼續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貿易暢通、穩定貿易主體、內外貿一體化、貿易成本等方面加快落實落細支持政策,筑牢外貿發展“穩”的根基。
更多穩外貿政策還在持續加力。4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加大出口退稅等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外貿平穩發展。包括對加工貿易企業在國家實行出口產品征退稅率一致政策后應退未退的稅額,允許轉入進項稅額抵扣增值稅;加快退稅進度;持續優化外貿營商環境等。
展望全年,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紓困保穩政策解了不少企業的燃眉之急,也穩了企業的信心和預期,讓企業敢接單、敢發展,為中國外貿保住了有生力量。政策的落地需要時間,預計二季度政策效應會更明顯。
梁明也認為,政策聚焦市場主體,集中在為企業紓困、穩住市場主體這一核心上,抓住了外貿長遠發展的關鍵。“只要保住有生力量,中國外貿的困難和壓力都是暫時的,相信隨著疫情好轉,受到物流等因素影響的進出口將會逐步恢復。”
“盡管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超出預期,但世界經濟整體復蘇的態勢沒有改變,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的需求仍在擴大。”李魁文說,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我們在正視困難挑戰的同時,也要堅定穩住外貿基本盤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