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日,銀保監會黨委作出部署,要堅決落實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要求。積極支持配合銀行、保險、信托、租賃等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劉鶴副總理部署的十項重要舉措,進一步努力推動實現民生托底、貨運暢通、產業循環。
央行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將與相關部門、地方黨政和金融機構并肩奮進,及早釋放政策紅利,全力以赴支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大局。
銀保監會表示,下一步,全系統要加強統籌調度和督促指導,確保前期出臺的各項金融支持政策落到實處;銀行保險機構要主動“跨前一步”,落實落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工作部署,切實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全力促進國民經濟暢通循環,維護好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一行一會一局:23條舉措+六大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央行宣布降準0.25個百分點,市場認為降準幅度不及預期。對此,央行在《通知》中也側面予以回應。
央行透露,今年以來,人民銀行靠前發力加快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截至4月中旬已上繳6000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向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相當于投放基礎貨幣6000億元,和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基本相當。4月15日,人民銀行宣布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將再投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從全年看,人民銀行將總計上繳11000多億元結存利潤,繳款進度靠前發力,視退稅需要及時撥付,與其他貨幣政策操作相互配合,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與此同時,加大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兩項減碳工具,加快1000億再貸款投放交通物流領域,創設2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和400億元普惠養老再貸款,預計帶動金融機構貸款投放多增1萬億元。
《通知》指出,要發揮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行業、企業、人群等金融支持,提出的具體支持舉措涵蓋物流、產業鏈、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民營企業、消費等多個重點領域。
《通知》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提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23條政策舉措。
銀保監會則提出六大方面:
一是把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把物流保通保暢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持續加大交通物流行業金融支持力度,指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合理增加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倉儲物流和郵政快遞等行業金融供給。
三是多措并舉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環節,主動加強服務對接和信息共享,努力保障重點企業穩定生產和重點產業鏈運轉順暢。
四是千方百計為中小企業等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推動落實幫扶中小企業穩崗擴崗、融資促進的金融惠企措施。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出現生產經營困難但發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業,合理加強融資支持和保險保障,幫助停工企業加快復工復產。
五是全力以赴支持民生服務保障。優化受疫情影響的困難群眾和貨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主體金融服務,開辟綠色通道,提供靈活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六是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強化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及時處置各類隱患,堅決維護金融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加大對疫情受困行業、群體金融支持
在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方面,從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貸款投放、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加大對小微企業等受困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對重點地區和受困人群的金融服務質效等方面提出6條有針對性的舉措。
《通知》提出,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觸型服務業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行業的支持力度。發揮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作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末,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量的1%提供激勵資金,鼓勵金融機構穩定普惠小微貸款存量,擴大增量;要按市場化原則,通過提供中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展期或續貸支持等方式,積極支持受困企業抵御疫情影響,不得盲目限貸、抽貸、斷貸。
對疫情受困人群,《通知》明確以下重要的三點:
一是對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或隔離人員、疫情防控需要隔離觀察人員以及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金融機構要及時優化信貸政策,區分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區分受疫情影響的短期還款能力和中長期還款能力,對其存續個人住房等貸款,靈活采取合理延后還款時間、延長貸款期限、延遲還本等方式調整還款計劃予以支持。
二是對出租車司機、網店店主、貨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主體,金融機構可比照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加大對其經營性貸款支持力度。
三是切實保障公眾征信相關權益,繼續落實好受疫情影響相關逾期貸款可以不作逾期記錄報送的有關規定。暢通金融消費者線上咨詢、投訴處理通道。
暢通經濟循環:房地產、融資平臺也有提及
在發揮金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作用方面,《通知》圍繞糧食安全、能源供應、物流暢通、產業鏈供應鏈、政府投資、民營企業、房地產金融、平臺企業、新市民群體等出臺九條具體舉措,針對當前經濟發展堵點、痛點“對癥下藥”。
例如,為暢通物流航運,《通知》提出,金融機構要對承擔疫情防控和應急運輸任務較重的運輸物流企業開辟“綠色通道”,優化信貸審批流程,提供靈活便捷金融服務。對于因疫情影響償還貸款暫時困難的運輸物流企業和貨車司機,支持金融機構科學合理給予貸款展期和續貸安排。要用好用足民航應急貸款等工具,多措并舉加大對航空公司和機場的信貸支持力度。
為加大對有效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通知》明確,要合理購買地方政府債券,支持地方政府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要在風險可控、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按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不得盲目抽貸、壓貸或停貸,保障在建項目順利實施。金融機構對信貸增長緩慢的省(區)新增貸款占比要穩中有升。
在房地產金融政策上,一方面,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合理確定轄區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貸款利率要求,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當地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針對房企的金融支持,《通知》明確,金融機構要區分項目風險與企業集團風險,加大對優質項目的支持力度,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不搞“一刀切”,保持房地產開發貸款平穩有序投放。商業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要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項目并購金融服務,穩妥有序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加大并購債券融資支持力度,積極提供兼并收購財務顧問服務。金融機構要在風險可控基礎上,適度加大流動性貸款等支持力度,滿足建筑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保持建筑企業融資連續穩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平臺企業從事普惠金融業務,《通知》提出,在推動平臺企業網絡金融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發揮平臺企業金融服務的積極作用。鼓勵平臺企業充分發揮獲客、數據、風控和技術優勢,加大對“三農”、小微領域的首貸、信用貸支持力度。引導平臺企業穩步降低利息和收費水平,為受疫情影響的貸款客戶提供延期還本付息服務,最大化惠企利民。
此外,為優化外匯和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促進外貿出口平穩發展,《通知》明確,將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政策推廣至全國,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允許具有貿易出口背景的國內外匯貸款結匯使用,企業原則上應以貿易出口收匯資金償還。企業因特殊情況無法按期收匯且無外匯資金用于償還具有貿易出口背景的國內外匯貸款的,貸款銀行可按規定為企業辦理購匯償還手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免收中小微企業外匯衍生品交易相關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手續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