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4月22日宣布,計劃推出銅、鋁、鋅及動力煤合約,以現金結算,且可能安排更加靈活的交易和交割規則。港交所收購LME后劍指內地衍生品市場的動作已經明朗。
有消息指稱,港交所會首先爭取與上期所產品互掛,之后再逐步實現兩個市場的“商品通”,實現香港和內地雙向買賣。該計劃很有可能將在4月23日召開的LME亞洲年會上得到正式釋放。
“上期所將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堅持互惠共贏的原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與港交所積極論證業務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實現共同發展的合作目標。”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相關人士對此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港交所則回應稱“希望能夠與內地交易所同行優勢互補,創造共贏,一起推進商品市場的互聯互通,我們對于合作的可能性一向持開放態度,我們愿意與所有的內地交易所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期市“滬港通”待啟
“內地和香港的市場是割裂的,兩邊都有巨大的市場壓力和需求想要打通。這個墻很堅實,沒有大規模打通的可能性,但交易所有條件在更高的層面上,從市場結構本身尋找出互聯互通的希望,以實現有規模化的、能擴張能復制能縮小的、能開能關能控制的通道。”李小加此前曾公開表示。
對于港交所而言,大力發展匯率、利率、商品期貨市場,已成為未來三年的轉型重點。這些動作將把收購LME后的港交所打造為一個全方位交易所,而不僅是一個股票交易所。
“希望用LME幫助內地商品市場國際化,同時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得到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其實有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意思。”李小加在提及收購LME的初衷時說。
市場人士表示,港交所在期貨市場可能將復制股票市場的經驗,與內地交易所合作,通過雙向掛牌和雙向買賣實現雙贏。
“推進上期所與港交所的合作,有利于加快國內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前述上期所人士對此認為。
“假如真的正在籌劃這些動作,可以說港交所邁出了最大最難的一步,特別是在LME在上海的交割庫事宜遲遲沒有下文的情況下。”一位去年曾親臨首屆LME亞洲金屬年會的貿易公司負責人稱。
去年10月前后,自貿區的相關政策細節相繼披露,LME在中國大陸境內的首個交割庫曾被認為很快將花落上海。但很快便傳出交割庫“難產”消息,甚至有“中國將繼續禁止海外商品交易所在境內設立倉庫”的說法。
不過據稱,LME此后并沒有放棄在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需求地建立交割倉庫的可能,只不過步驟將稍稍放慢,不會一次到位。
“我們在上海洋山港自貿區的倉庫已建成,一旦監管層批復,就可作為LME的認證倉庫。”邁科金屬國際集團一位高層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但該倉庫不會作為交割倉庫,即無法在這一倉庫注冊交割倉單,而是發揮儲存功能。
盡管內地交割庫遲遲無法落地,港交所仍在堅定不移地推進衍生品戰略。
港交所22日宣布,計劃推出倫敦鋁、倫敦鋅、倫敦銅等期貨小型合約以及API8動力煤期貨,作為港交所亞洲商品平臺的首批產品。前三只采用人民幣交易結算;而后者則采用美元。四只合約都有延續到翌日凌晨1時的夜盤交易,并采用每月現金交割方式。
“現金交割可規避實物交割的基礎設施問題,先把產品上線是個姿態。但沒有實物交割,一些想交收實物的貿易商可能不會參與,合約影響力要打折扣。”上海某業內人士說,“但假如互聯互通落實,那么內地期交所眾多品種將登陸港交所,并化競爭為雙贏,對活躍內地長期封閉的商品市場意義重大。”
據前述貿易公司人士稱,23日召開的2014年LME亞洲年會上,交易所或會有重要消息釋放,“可能就是滬港商品期貨市場互通事宜”。
機構布局迅猛
期貨互聯互通悄然孕育,股票市場滬港通的財富效應則已經開始發酵。
“市場已從‘滬港通’宣布當天的狂歡爆炒回歸理性,”滬上某專注港股投資的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滬港通’不僅意味著人民幣進出帶來的增量,哪些股票受益還需腳踏實地地研究,畢竟大多數港股股票還是以財務表現為評價標準的。”
“我們準備投一些消費、醫藥類股票。一些內地企業也在考慮赴港上市,咨詢我們的也開始增多,這些企業家嗅覺很敏銳。”上述私募人士透露,“雖然滬港通還沒真正開始,但一些對港股較有研究的操盤手身價已經漲了。”
不過在其看來,最直接受益于“滬港通”的,應該是作為滬港兩地市場中介的中資券商股。
事實上,中資金融股已經受到機構瘋狂追捧。花旗集團于4月11日,即滬港通消息宣布次日增持中信證券超過80萬股,持股比例升至5.06%,位居第八大股東。同一天,摩根大通場內增持海通證券逾424萬股,持股超9116萬股,比例升至6.1%。
施羅德集團同一天則增持中國太保超過160萬股,持股超1.94億股,持股比例達7.01%;瑞銀集團則在滬港通宣布當日增持中國平安102.9萬股,持股2.83億股,比例達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