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出現迅速貶值的原因,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主要受中美基本面、政策面短期分化影響。由于國內疫情多點散發,需求受到抑制,產業鏈供應鏈受阻可能拖累未來外貿表現;美聯儲為抑制高通脹采取激進加息縮表政策,推動美元指數大幅走強,引發非美貨幣出現不同程度走弱。同時,去年四季度以來,人民幣匯率強勢表現略超預期,受內外環境變化影響,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修正。
東北證券研報也認為,人民幣現階段貶值主要是受到國內疫情的影響,加之美元指數長期帶來的貶值壓力持續增大,人民幣匯率因此出現快速下跌。
從美元指數來看,據Wind數據顯示,4月21日至4月28日連續上行,其中4月28日盤中最高升至103.9426,創2002年12月13日以來新高。
針對5月3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盤中一度出現“跳水”至6.6976元,周茂華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美聯儲政策利率決議前全球市場波動偏劇烈,美債遭到拋售、利率飆升,中美利差短期擴大;同時,國內人民幣市場處于“假期休市”。
“短期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在6.6、6.7附近波動,但推動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貶值的基礎明顯弱化。一方面,我國助企紓困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復工復產加速推進,經濟企穩回暖;另一方面,我國外貿繼續保持韌性,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此外,美聯儲激進收緊政策不可避免地對美國經濟前景構成拖累,加之金融環境趨緊,市場對目前處于歷史估值高水平的美元資產保持謹慎態度。”周茂華表示。
興業證券研報認為,人民幣近期雖面臨較大貶值壓力,但無須過度擔憂外資大幅流出,外資流入A股仍是長期趨勢。短期看,在經歷了3月份恐慌性流出后,當前海外投資者對中美監管博弈等擔憂逐步緩解,疊加市場已進一步調整至低位,外資從而能保持較強定力,甚至出現回流,近期人民幣匯率貶值并不構成主要制約。從中長期看,中美名義利差雖出現倒掛但實際利差仍維持較高水平,疊加外資仍低配A股等,外資流入A股仍是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