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炭行業的虧損面在不斷擴大:近日中煤能源銷售中心執行董事宮清超在2014中國國際煤炭大會上表示,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14年,煤炭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而在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還維持著“3-3-3”格局,即1/3盈利,1/3微利,1/3虧損。并且煤炭價格在不斷下跌,煤炭行業已經陷高成本、低價格、低利潤的困境而不能自拔。
受到市場需求疲軟和大氣污染治理等因素影響,煤炭銷售收入增速也已經降至近15年來新低,銷售利潤率為5.1%,也創下了10年來最低水平。面對如此慘淡的境遇,業內紛紛推測當前煤炭價格已經“觸底”。
“今年以來,煤炭價格持續大幅走低,當前國內煤炭價格下跌幅度已經接近成本價,遠遠超過煤炭企業能夠承受的底限”。一能源行業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不過就目前來看,煤炭降價仍將持續一段時間,關于煤炭價格觸底的論斷也為時尚早。“煤炭行業已經步入下行軌道,煤價暴跌只是外在表象,結構失衡、產能過剩才是真正原因,而當前并沒有針對煤炭行業出臺救市舉措,需求端不會有明顯回升。加之水電黃金周期已經來臨,煤炭行業將再度承受巨大壓力,當下探討煤價是否觸底為時尚早,行業‘冬天’剛剛到來”。一中投顧問煤炭行業研究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面對煤炭行業的低迷狀態,我國政府計劃大力關閉小煤礦,比如2014年將減少8000萬噸的煤炭供應量,但眾多業內人士認為,該數字并不足以在巨大的中國煤炭市場產生好的效果,而現在能夠有效影響價格的方法就是進口禁令。鑒于此很多煤企便把目光盯在進口煤身上,希望國家能出臺嚴厲的進口煤政策,限制進口煤,以促進國內煤炭的消化。
在2013年5月上旬,國家能源局煤炭司曾在北京就《商品煤質量管理辦法》召集相關企業進行座談,最終因相關辦法條件過于苛刻,遭到部分煤企和電廠的反對而“流產”。2013年12月中旬國家發改委下發《煤炭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擬針對劣質煤尤其是劣質進口煤進行嚴格控制。現在《煤炭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已經進行了三次意見征求,至今仍未問世。
限制進口煤的政策遲遲未能出臺,很大一個因素是由于電企的強烈反對,國內一些大型電廠認為燒什么煤應由市場決定而非政策因素。煤企呼吁限制進口煤也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著想,限制進口煤的政策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想要輕易出臺這一政策也并非易事。
研究員認為,如果出臺限制煤炭進口的相關舉措,有關國家必然會以此為由制造輿論壓力,向WTO訴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若不出臺限制性舉措,則國內煤企將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破產倒閉的企業數量會陡升。國家層面會認真審視煤炭行業基本情況,衡量利弊后做出相應舉措。
分析師認為,據相關機構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口煤數量仍有8396萬噸,同比增長了5.1%,相較2013年同期有所下降,由于進口煤質量上的優勢,短期內,國家應該不會出臺限制或禁止進口煤的相關政策。
對于整個煤炭行業而言,以后將進入艱難發展時期。有研究員指出,中小企業應當盡快退出煤炭產業,寄希望于政策救市的想法過于單純,營收狀況短期內不會有實質性改觀,越早退出越能減少虧損。此外,大型煤企應腳踏實地,做好內部結構調整、成本優化工作,降低內部支出的同時積極拓展非煤業務,以期能夠暫緩困境、增加營收。
對于國家層面而言,必須淘汰落后產能,煤炭行業才能恢復正常發展。而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不能只是空話,要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各地政府制定的指標要具有前瞻性和嚴格性,不能為追求短期利益肆意增大或縮減行業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