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提高基建投資的有效性,需要創新投融資方式,利用PPP模式可以發揮財政資金放大效應,有助于盤活存量資產,增加基建投資的規模,更好地發揮投資對穩增長和優化基礎設施供給的關鍵作用。
從已發布的穩經濟政策措施看,安徽省提出,支持采取PPP模式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今明兩年力爭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00公里。加快推進有效投資攻堅行動,分行業滾動編制實施民間投資重大建設項目清單,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政、交通等領域項目建設。河北省提出,有力有序推動省“十四五”規劃的重大工程實施,創新PPP投融資模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家和省重大工程項目。
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截至2022年4月份,累計入庫PPP項目10304個、投資額16.4萬億元;累計簽約落地項目7835個、投資額12.9萬億元,簽約落地率78.7%;累計開工建設5102個、投資額8.3萬億元,開工率50.6%。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PPP模式的主要應用領域。管理庫內投資額前五位分別是交通運輸、市政工程、城鎮綜合開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水利建設,合計占總投資額的比例超80%。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白彥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穩經濟的關鍵階段,充分發揮PPP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至關重要。水利等領域基礎設施“利在當代,功在千秋”,這些項目一旦建成,可以使國民經濟長期受益。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項目通常投資規模龐大、建設周期相對較長,僅靠一般公共預算資金或者債券籌資無法順利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可以擴大其投資領域,降低投資風險,使其獲得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白彥鋒稱。
根據多地PPP項目“施工圖”來看,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領域獲重點支持。5月份重慶市發展改革委發布的《2022年重慶市社會資本投融資合作重點項目表》顯示,此次面向社會資本集中發布24個前期工作較為成熟、投資需求強烈的基礎設施項目,涉及總投資1529.33億元,其中計劃引入社會資本1420.35億元。項目涵蓋高速公路、重大水利工程、生態環保、市政基礎設施、旅游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等領域。
近日,黑龍江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了7項交通重大項目建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實施方案、投資協議及合同文件,為重大項目盡早開工建設奠定重要基礎,7個項目建設里程400多公里,涉及總投資460億元。
劉向東表示,相對于財政資金而言,社會資本追求更高的合理投資回報,對此要進一步梳理PPP項目,拓展項目空間。除了現有的市政基礎設施外,還可以拓展到東數西算新型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城鄉數字化融合、物流供應鏈樞紐等領域,切實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中長期的基建投資中,并提升投資效率,包括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激勵手段,為社會資本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