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網絡互動形式召開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對于2021年第一季度訂單情況,董事長張英岱表示,一般來說,從訂單簽約到最后交船,時間跨度在16個月至36個月,預計將逐步開始交付。此外,公司產能利用率一直保持相對平穩可控,公司將根據經營生產實際,進一步挖掘產能利用率。
據2021年年報顯示,去年中國船舶營收597.4億元,同比(較上年同期)增長8.14%。歸母凈利潤為2.14億元,同比30.08%。主要由于去年受原材料及人工供應鏈成本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公司對部分在建合同及存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共計28.43億元。
對于鋼材價格成本下降對造船業的影響,張英岱表示,2022年5月末,國內6mm和20mm船板價格均有所下降。公司與上游鋼企一直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將持續強化成本意識,抓好全面預算和成本工程工作,密切關注原材料價格走勢,應對原材料市場變化風險。此外,公司在建產品交付情況正常。
“鋼材成本下降對今年業績的即期正面影響較小。”中國船舶總會計師陳瓊表示,不同船型所需的鋼材成本比例不同,一般約占總建造成本的20%-30%。公司鋼材一般會提前采購,同時考慮市場價格,開展調整采購計劃。鋼材價格會對新承接船的預計成本會有影響,但對已開工或是已鎖定采購價格的船舶的成本影響較小。
在運力展望方面,中國船舶董事、總經理季峻表示,總體而言,在經歷2021年新造船市場顯著回暖后,符合船東交船期要求的船位資源匱乏,疊加新造需求出現明顯的結構性分化,新船需求總體規模出現同比回落,但節能環保需求支撐市場逐步回歸。
據克拉克森數據統計,2022年1至5月全球成交新船訂單488艘/303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8%,但與2019年同期水平接近。箱船方面,1至5月全球簽約新船訂單同比下降40%,其中,中國接單份額仍占榜首。張英岱表示,預計2022年全球集運行業和干散航運市場受市場行情輪動變化影響,細分市場分化將十分明顯。在經歷2021年新造市場顯著回暖后,目前的市場逐步回歸正常相對景氣水平。(澎湃新聞)
截至6月21日收盤,中國船舶報18.86元,跌2.18%,年初至今跌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