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央行加快緊縮步伐
當地時間6月20日,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出席歐洲議會聽證會時稱,當前歐元區經濟活動受到能源成本高企、貿易條件惡化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受到高通脹影響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面臨更大不確定性。鑒于當前的通脹環境,歐洲央行決定進一步采取措施,使貨幣政策正?;⒏鶕钚聰祿皩ν浿衅诎l展的評估決定調整速度。據悉,拉加德重申了上月底透露的7月和9月兩次加息計劃。
6月21日,澳大利亞央行行長菲利普·洛表示,四季度通脹率預計將達到7%,澳大利亞央行將為進一步加息做好準備,并且將根據經濟數據動態調整貨幣政策。市場普遍預計,該央行7月和8月將連續加息50個基點。
同日,韓國央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韓國今年通脹率可能高于5月份的預測值。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表態進一步提高了該央行在下個月貨幣政策會議上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
事實上,近期全球多國央行都在加快貨幣緊縮的步伐。
美聯儲本月15日宣布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至1.5%至1.75%之間。這是美聯儲自1994年以來單次最大幅度的加息。此前,美聯儲于3月和5月分別加息25個基點和50個基點,控制通脹的政策節奏明顯加快。
巴西中央銀行15日晚宣布將基準利率從12.75%上調至13.25%,為其連續第11次上調利率。中東國家也迅速行動,阿聯酋央行和巴林央行15日分別宣布加息75個基點,沙特貨幣管理局宣布加息50個基點,科威特宣布加息25個基點。16日,瑞士央行自2007年9月以來首次加息,意外宣布將政策利率從-0.75%上調50個基點至-0.25%。同日,英國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1.25%,為去年12月以來第五次加息。此外,阿根廷央行也宣布將基準利率由49%上調至52%,為今年以來第六次加息。
全球性通脹壓力上升
在本輪加息周期中,全球各國央行行動迅速且步調一致,主要由于通脹快速上升已成為全球性現象。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許多國家都采取降息措施來提振經濟增長。如今,疫情加大供應鏈瓶頸以及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大幅推升了通脹壓力,許多國家通脹率甚至創下數十年來最高紀錄,導致各國央行不得不調轉貨幣政策方向。
目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均已正式進入加息通道,以對抗居高不下的通脹水平,而新興經濟體為遏制通脹加劇、資本出逃、本幣貶值,也紛紛收緊貨幣政策。據《紐約時報》報道,今年已有至少45個國家央行上調了基準利率。另據《日本經濟新聞》統計,今年以來,全球各國央行上調政策性利率的次數已達80次,創歷年之最,其中新興國家就占60余次。
盡管如此,通脹壓力仍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攀升。最新數據顯示,美國5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創1981年12月以來最大值,環比漲幅也較4月明顯擴大;新西蘭一季度CPI同比上漲6.9%,為1990年第二季度以來最大漲幅;英國央行預計CPI將在未來幾個月高于9%,并在10月超過11%,遠超2%的目標。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說,在食品和能源價格大漲、需求反彈、供應鏈瓶頸持續的背景下,市場預計全球通脹將在2022年年中見頂,但仍保持高位。到2023年年中,全球通脹率預計將降至3%,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約1個百分點。
經濟衰退“副作用”顯現
在積極抗擊高通脹的同時,各國央行官員和經濟學家普遍擔憂,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已經放緩的背景下,為控制通脹而采取的激進緊縮政策可能會使經濟陷入衰退。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全球性的金融緊縮正在引發風險資金回流。隨著全球同步快速上調利率,資本開始逃離股票等風險資產,轉而流向其他避險資產,其對遏制經濟增長前景的“副作用”開始顯現。與2021年底相比,美國道瓊斯指數和歐洲股指下跌超過17%。標準普爾指數上周跌幅約6%,創疫情以來最大單周跌幅。彭博社追蹤的新興市場債券指數也有所下降。
《紐約時報》援引巴克萊經濟學家分析指出,持續的通脹壓力和不斷惡化的預期正迫使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變得更加激進。隨著金融狀況惡化和信心下滑,實體經濟惡化可能會隨之而來。
世界銀行日前再次下調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并警示“滯脹”風險。報告指出,烏克蘭危機造成地區經濟增長嚴重放緩,帶來相當大的全球負面溢出效應,放大了供應鏈瓶頸、通脹飆升等疫情帶來的問題。今年年初以來,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大幅下滑,全年增長率預計從2021年的5.7%大幅放緩至今年的2.9%,2023年至2024年增長率也將徘徊在3%左右。
世行行長馬爾帕斯認為,全球經濟再次處于危險之中,對許多國家來說,經濟衰退將“難以避免”。他呼吁鼓勵生產和避免貿易限制,以保障糧食和能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