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鋼鐵企業資金面普遍緊張,資產負債率普遍很高。楊思明表示,負債達到80%以上的企業會不斷增加。
與此同時,眾多大小鋼企都在全力發展自己的非鋼產業,力求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只是,非鋼產業真是“靈丹妙藥”嗎?
發展非鋼產業成無奈之舉
對于南鋼的預測,一業內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寶鋼、沙鋼、武鋼這三家鋼企之所以能夠盈利,靠的不是主業,而是非鋼產業的盈利。“沒有非鋼產業的補充,鋼鐵廠經營處境會更糟糕,前行步履會更艱難,就連寶鋼其實也是非鋼產業在支撐。”
寶鋼的主要業務布局分為鋼鐵主業、資源開發業、鋼材延伸加工業、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生產服務業、煤化工業。這種產業布局被寶鋼稱為“1+6”。
從寶鋼去年年報中不難發現,寶鋼金融業去年實現營業收入為5.84億元,毛利率高達53.64%。
寶鋼在非鋼產業上可以說是駕輕就熟,行業低迷之時,寶鋼仍然得以穩住其一哥的地位,多元化協同發展戰略的功勞不小。數據顯示,寶鋼擁有的上海鋼鐵交易中心這一電商平臺,去年全年交易量達200萬噸,注冊客戶2.6萬家。
不僅如此,據記者了解,32家上市鋼企中,超過半數的公司旗下經營物流、運輸類公司。依托公司鋼材生產,亦或利用企業所有資源的優勢搭配礦產開發,包括武鋼、華菱、南鋼在內的十余家鋼企紛紛設立現代物流公司、港務公司和裝卸運輸公司。
甚至有部分鋼企借助非鋼產業達到脫帽的“奇效”,根據鞍鋼發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公司預計去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7億元,因2012年41.57億元高虧損額而披星戴帽的*ST鞍鋼終于得以脫帽,躲過退市危機。
對非鋼產業的“大行其道”,分析師表示,“原則上鋼廠就應該踏踏實實專心煉鋼,如果脫離鋼鐵領域太遠,確實不利于鋼鐵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型國企。只是,作為一家企業,盈利了才能養活工人,不發展非鋼產業,僅僅靠鋼鐵主業,沒有需求終究是不盈利的”。
“你不發展非鋼產業,別人就發展,這樣你的資金鏈慢慢陷入困境,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肯定就在你身上上演,這就是鋼企所面臨的尷尬,明知道要拯救主業,但卻不得不馬不停蹄開發非鋼產業。”分析師表示。
專家建議全產業鏈發展
如今,很多鋼企極力擴張非鋼產業,對于解決目前鋼鐵行業的困境是否有利?我的鋼鐵網分析師徐向春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鋼企都選擇了這條路,只是,整個經濟形勢不被看好,投資不一定會穩賺不賠,非鋼產業的投資能給鋼鐵企業帶來多大的改善不好說。
徐向春表示,“本質上說這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鋼鐵企業如果是圍繞主業來發展非鋼產業,這還能說的過去,向上游產業鏈延伸,投資礦山以保證原料的供應,或者向下游延伸進行產品的深加工、配送等來保證銷售渠道,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是比較可取的方式,風險也會相對小一些。如果跟主業沒有關系而去盲目投資,勢必會面臨較大的風險,專業性的差距會導致競爭力相對較弱”。
談及國外在面臨相似問題時的對策之時,徐向春表示,國內鋼企的做法和國外企業恰恰相反。“當一個行業處于困境的時候,西方國家通常的做法就是瘦身,獲取現金流來保證自己主業的運行。本來企業經營就困難,遇到風險時要做的應該是把資金安全放在首位,而不是繼續擴張進而出現財務風險。如果主業虧損,資金又流出去了,資金周轉不開,就會面臨破產的風險。像國內鋼企這樣向其它行業擴張,其實是一種背道而馳的做法,國內的鋼企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資金周轉不開先挺著,這樣不但不能瘦身,反而越減越肥,體現出國內鋼企的風險意識不強,海鑫鋼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分析師也表示,按照中國的國情,想達到國外那樣的模式也存在難度。“鋼廠自己銷售,代理商也銷售,分銷商也銷售,最后都互相壓低價格,這種無序競爭使得鋼企想提升經濟效益很難。而且中國的鐵礦石也受制于國外,所以鋼鐵行業應該淘汰一批落后企業。”
徐向春則表示,其實處于行業的低迷期,企業應該采取一種保守的策略,不能本末倒置,除非企業要放棄鋼鐵主業。總之,鋼企要以安全和生存為主要目的,做長遠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