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在全國啟動了2022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評選,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培育2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為什么要發展產業集群這種模式?
專家指出,產業集群的模式能助力中小企業資源對接、要素整合,推進惠企政策落地,有利于國家有針對性進行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固加強。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 楊建軍:特別是當前我們市場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比較高的情況下,通過(培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可以加快在資本、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流動,提升整個中小企業政策的落地實施(效果),促進整體中小企業的發展。
截至目前,各地培育認定的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示范區、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特色小鎮等已超過600個,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正日益顯現。
打造集群優勢 為產業合作贏得更大舞臺
產業集群這種發展模式是如何幫助當地的中小企業突破各種困境實現發展的?
河北平鄉縣是我國自行車、童車制造企業的主要聚集地,全縣有相關企業2600多家,年產自行車1000萬輛、童車5000萬輛,占到全球市場的40%。在這家企業的檢測中心,一輛自主研發的碳纖維兒童平衡車剛剛順利下線。
河北某自行車企業總經理 董宏志:后期我們是批量投產,投放到國內和國際高端市場。
目前,企業研發的多款產品都已經打入國際市場,但在初期,企業只能生產自行車的單一零部件,沒有技術,僅靠加工,利潤也十分微薄。像很多中小企業一樣,董宏志也想過技術突圍,可最關鍵的是沒有人才。
河北某自行車企業總經理 董宏志:小地方本來人才就少,外地招過來也留不住,沒有研發人才,怎么能生產出市場喜歡的產品,對于我們企業來說,人才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董宏志所面臨的難題也是當地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困境。
河北省平鄉縣自行車行業協會會長 鄧承勛:如果一個企業想去跟這么多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對接聯系的話,人家肯定是不愿意。
為了打破企業“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近幾年平鄉縣開始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在企業入駐、產品研發、品牌創建、數字賦能等各方面給予激勵扶持。
河北省平鄉縣自行車行業協會會長 鄧承勛:我們有自行車、童車完整的產業鏈條,有數千家企業,有300多億的年產值,我們以產業集群的名義去跟他談合作的話就不一樣了,人家一看,我們的科研成果市場這么大,就很愿意去做這件事情。而且他們也可以圍繞著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去創新。
依托集群優勢,平鄉縣與同濟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為當地數千家企業搭建創新發展平臺。企業只要有需求,就能找到相應的科研機構一起研發創新。從最初沒人愿意來,到如今,這家企業已經擁有近20人的研發團隊,每月可以推出5至6款新品,出口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一月份。
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科工局辦公室主任 賀志利:集群內的工業設計、技術創新、質量檢測等一系列信息共享平臺,能夠進一步帶動企業創新發展。
今年前八個月,平鄉縣自行車、童車等主導產業整體營收超兩百億元。特色產業集群不僅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依托保障,也成為平鄉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以特色產業集群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的活躍度,歷來被視為國民經濟的風向標。此次國家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將進一步激發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各地也在加快改革創新,以特色產業集群帶動當地縣域經濟發展。
浙江省長興縣被譽為“中國電池產業之都”,全國80%的鉛蓄電池都與長興有關。來到當地政府這兩年著力打造的“產業大腦”,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點點鼠標,五千塊電池的訂單就自動分解,生產指令直接傳送到產業鏈上的數千個制造工廠。
這家生產電池塑殼的企業第一時間搶到了訂單,依靠“產業大腦”的資源調度,今年以來企業訂單不斷增長,發展快速。
浙江某科技有限公司銷售二部經理 葉學美:現在也有一百三四十號人,年產值也達到上億了。
近兩年,為了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疫情多點散發等不利因素帶來的沖擊,政府依托當地的電池產業鏈,圍繞原材料采集、物流、金融等十多個應用場景,搭建起數字化服務平臺——產業大腦,通過共享數據和資源,幫助中小企業找訂單、拓市場。
浙江長興動力電池“產業大腦”負責人 胡甫山:可以打通各地的數字化車間、原材料供應商、銷售門店間的數據壁壘,幫助我們提前研判生產、研發、銷售的形勢。
目前,這個產業大腦已服務產業鏈上兩萬多家企業。在這里,上游企業可以提前發布采購需求,下游企業能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同時整個產業鏈上企業能及時根據庫存調整訂單。
浙江長興某包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金緯:以往我們一單的時間,生產周期在一周左右,現在生產周期可以縮短到兩到三天時間,由于生產計劃安排得更合理了,我們的訂單量也增加了10%到20%的樣子。
在產業大腦的助力下,電池產業集群正成為長興縣拉動就業、促進增收的支撐產業,今年預計集群產值將超過400億元。
中小企業集群發展仍面臨問題亟待解決
從記者的調研中可以看到,特色產業集群的模式能增強中小企業發展韌性和活力,但是采訪中我們也了解到,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在走產業集群發展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江西南昌中小企業負責人 秦嘉琪:我們所有的這些信息化軟件管理體系,是要從沿海那邊去專門招人才過來操作我們的系統的。我們就特別希望當地政府可以給到更多的人才政策,也讓更多的本土企業可以走向信息化改造升級的新賽道。
江西贛州中小企業負責人 何鵬宇: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一些相應的機制或者政策來刺激我們,或者降低我們這一塊的成本。
廣西崇左中小企業負責人 李榮州:(希望)政府在招商這方面,多招商一些精深加工的企業進來,鼓勵本地企業往深加工方向來發展,對于我們整個木業后面的發展會更有優勢。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 楊建軍:一些產業集群的特色不夠明顯,質量效益不高,而且整個環境也不夠完善等等,最大原因就是集而不群,缺乏統籌規劃,集群公共服務能力與我們中小企業的需求不匹配,造成中小企業集群發揮它作用的時候不夠明顯,不夠突出。
各地出臺政策 促中小企業集群發展
針對當前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今年以來,各地在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時都在逐步改變以往的發展模式:更精準定位集群主導產業、聚焦集群內創新活力的激發,協同發展加速集群轉型。而這些政策也在給中小企業發展帶來新變化。
在山東青島市城陽區,最近政府正在組織申報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從年初開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如今已經初具規模。
青島市城陽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尹德君:出臺了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扶持政策,對國家級、省級等重點產業集聚區,給予最高300萬元的資金獎勵;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對各級制造業創新平臺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
政府的措施激發了企業創新升級的積極性,不久前,這種“摔不碎”的透明新部件剛剛研發投入市場,這種新型聚酯材料即使從距離地面一米以上的高度拋出,仍然完好無損,被廣泛運用在高鐵、家電等領域。
青島新材料科技工業園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李榮勛:七月份八月份批量生產,訂單出現兩位數的增長,所以工廠從上到下都在加班加點,保障訂單生產。
而這項研發突破受益的不僅是這一家企業,在當地這條先進高分子復合材料產業鏈上一共聚集了近百家中小企業。訂單的增長涵蓋了從原材料加工到模具制造各個環節,大家一起協同發力,讓集群內的企業都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青島炯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 楊有財:我們聚集區內的企業圍繞新材料產業,互相之間抱團發展,每周我們之間開一個技術需求碰頭會,互相合作,互相反饋。
在集群模式帶動下,今年1至8月,城陽區先進高分子復合材料產業鏈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超過130億元,同比增長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