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開展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情況快速調研的通知》(下稱《通知》)在業內瘋傳。據稱,該《通知》由銀監會在4月18日發布,要求各商業銀行全面掌握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情況、風險情況、是否存在虛假貿易套利情況等。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已有部分鐵礦石貿易商和鋼廠接到了幾大國有銀行的來電調查,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已對鐵礦石信用證展開了調查,預計5月份將公布結果。
不過,來自市場的消息稱,目前調研結果已出來,數據遠遠超出預估,這讓監管層感到擔憂。
另據了解,為防范融資礦風險,“五一”小長假過后,銀行將大幅提高鐵礦石貿易信用證保證金比例,由現在的15%提升至30%。“提高信用證保證金的消息已基本得到確認。”港富集團分析師張志斌說,融資礦有一定的風險,銀行提高保證金也是合理的,目前部分貿易商的信用證保證金比例已超過20%。
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翁鳴曉則向記者進一步證實,從今年4月開始,一些中小型鐵礦石貿易商已經接到銀行開證方面的限制,小型貿易商信用證保證金已提到30%。
在大宗商品融資“井噴”的當下,提高進口商品信用證保證金比例似乎已成不可扭轉的趨勢。
昨日,有消息稱,相關部門將出臺進口商品信用證新規,其中一項新規就包含了“提高進口商品現有信用證保證金比例”,同時還有“進口商品信用證全部實行保證金制度,取消無保證金授信”、“進口商品的企業開設的信用證額度要與生產經營規模相匹配”等內容。
事實上,今年3月以來,鐵礦石融資風險就不斷地被業內提及。
據了解,3月銀監會曾召集各商業銀行調查融資礦石情況,各家銀行大都表示正常,不會有太大問題。多位行業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鐵礦石融資本身并無太大風險,但在銀行大幅提高信用證保證金后,鐵礦石融資風險將因融資成本大幅上升而逐步顯現出來。
“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編汪建華說,目前國內對融資銅已加強了監管,金融機構對融資礦的監管也在加強,一些企業已很難開出信用證,一旦資金進一步緊張,港口的鐵礦石就“放不住”了,“后期鐵礦石的去庫存壓力將非常大,融資礦應該是有風險的”。
雖然融資礦風險在增加,但一位不愿具名的鋼廠人士表示,從實體貿易和鋼廠來看,鐵礦石融資仍可持續操作。“信貸收緊只是銀行防范風險的一種手段,銀行會進行評估。大型鋼廠用鐵礦石融資的同時也在進行生產,對于他們來說融資礦的風險不大。”該人士表示,只要在銀行的可控范圍內,鐵礦石融資業務仍可繼續做。他認為,鐵礦石融資真正的風險點或在單純的貿易融資上,“貿易融資不是服務于實體”。
“雖然銀行在收緊鐵礦石融資,但短期內不會立即停掉這項業務。”上述鋼廠人士表示,銀行有很多壞賬都在商品融資里,收不回來,“當前銀行不會像對待鋼貿商一樣采取近乎‘一刀切’的措施”。
在張志斌看來,銀行提高信用證保證金會使融資礦的靈活度變差,眾多鐵礦石貿易商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鐵礦石貿易也將進一步萎縮,“貿易蓄水池的作用將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