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數據,10月份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10.7%,再創歷史新高。有分析指出,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和食品價格持續飆升、供應鏈中斷后恢復遲緩等因素導致歐元區通脹不斷加劇。歐洲央行今年已累計加息200個基點,英國央行則于11月3日宣布了去年12月份以來的連續第8次加息,將基準利率從2.25%上調至3%。加息尚未明顯遏制通脹勢頭,但顯著增大了歐洲經濟衰退的風險。
制造業面臨的下行壓力在增大。11月6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數據顯示,10月份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4%,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環比下降,2020年7月份以來首次降至50%以下。其中,歐洲制造業持續收縮,成為全球制造業持續下行的主要影響因素,美洲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雖仍在50%以上,但近期也呈現持續下降走勢。
美國政策調整產生嚴重負面外溢效應,是導致眼下世界經濟動蕩不安的關鍵因素。美國在激進加息問題上尚未有實質性變化,相關威脅并未解除。11月2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75個基點到3.75%至4%。這已是美聯儲連續第4次加息75個基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后釋放出模棱兩可的信號,一面聲稱“有必要放慢加息速度”,一面又強調距離結束加息“仍有一段路要走”,恢復價格穩定可能需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限制性的政策立場,“持續加息將是適當的”。
有分析指出,鮑威爾在加息表態上鷹鴿交織的態度,反映出美國當局所面臨的既想遏制通脹、又試圖減輕經濟衰退沖擊的兩難境地。從主要數據也可以看出,當前美國經濟存在自相矛盾的現象。11月4日,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10月份非農部門新增就業崗位26.1萬個,高于市場預期的21萬個,而美國10月份失業率則從9月份的3.5%升至3.7%。就業人數增加而失業率卻升高,其中奧妙著實耐人尋味。
持續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對全球的深度影響不斷凸顯。國際勞工組織最新發布的《國際勞工組織勞動世界監測報告》顯示,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實際工資下降、不平等加劇、政策選擇減少以及發展中國家債務增加等多重危機,深刻影響了全球勞動力市場,預計全球就業增長將在2022年最后一個季度顯著放緩。
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挑戰不斷增大,形勢更加復雜嚴峻,迫切需要有效措施應對。正如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蕾韋卡·格林斯潘所說,“仍有時間將經濟從衰退邊緣拉回,我們擁有平抑通脹和支持所有弱勢群體的工具,這是一個政策選擇和政治意愿問題”。
11月份,全球陸續迎來聯合國氣候大會、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這為各方政策協調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為此,各方應共克時艱、共謀發展、共促合作,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加強宏觀政策協調,應對通脹、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防止一些國家政策調整產生嚴重負面外溢效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攜手應對全球經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