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國儲局)收儲了至少20萬噸進口銅的消息傳遍市場。
有關這批銅的信息主要有四點:一是收儲規模,有消息稱國儲局購買保稅區進口銅總規模為20萬噸,另一說法是35萬噸;二是國儲局在保稅區購買的這些銅將在6月底之前進入國儲倉庫;三是這批銅大多數由銀行出售,屬于被銀行接管的融資銅;四是若銅價跌至6600美元/噸及以下,國儲局將開展大規模購買,提前完成相關收購計劃。
“這批銅并非通過冶煉廠收,而是通過融資銅收,但我們詢問了一些相熟的融資銅公司,都還不知情。這批銅交易的隱蔽性很高。”富寶資訊銅研究員陳曉美表示,這批銅主要是通過銀行進行出售,這意味著前期的融資銅可能開始流入市場。
對此,有市場人士擔心這一信息是否暗示融資銅市場資金鏈開始出現風險,后期或出現難以預料的蝴蝶效應。在富寶銅研究小組看來,情況或非如此。“融資銅貿易商告訴我們,融資銅風險控制得非常好,且銀行倉單融資不給全額授信,對價格跟蹤控制也很嚴格。”該小組表示。
盡管收儲動作隱蔽,但從市場反映來看,收儲消息的真實性還是很大的。國內銅現貨市場的高升水情況,與收儲動作產生效果一致。近期洋山銅溢價由跌轉升且漲幅明顯也引起市場對收儲的猜測。從現實條件上看,3月下旬LME期銅價格最低跌至6321美元/噸一線,采購成本低于開礦成本,不排除國儲局收儲的可能。高盛研究稱,中國國儲局或在銅價6172美元/噸一線出現購入動作。
事實上,市場早在2013年年末就傳出國儲局2014年有收購30萬噸銅的計劃。“如果收儲消息屬實,就說明去年國儲計劃是真實的,那么今年收儲規模就不單是20萬噸。”東吳期貨銅研究員宋露認為。
目前國儲銅規模在90萬噸,今年年底可能增至140萬噸,甚至有人認為這一數據可能達到200萬噸,目前這一消息尚未得到核實。
這次收儲規模如果足夠大,或意味著有多頭傾向的國儲和國際空頭的對壘。“一方認為目前是市場底部,入場抄底,另一方則押注產能過剩的大趨勢空銅。”這位市場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