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昨日(5月7日)采訪多位煤炭業內人士時發現,與過去10年相比,國內煤炭行業目前正處于低增長時期。
這種形勢下,一種“鋼材換煤炭”的抱團取暖模式最近開始在鋼鐵和煤炭圈子流行,淮北礦業、馬鋼已聯合鋼鐵電商網站試水“煤鋼交易”模式。
煤炭利潤空間急劇壓縮
最新的環渤海動力煤平均價格顯示,5500大卡煤炭價格已經從2011年10月的853元,下跌到目前的534元,跌幅達三分之一。截至2014年3月底,山西全省煤炭企業存煤3380萬噸,同比增長87.2%。今年一季度該省煤炭全行業實現煤炭銷售收入947億元,同比減少201.62億元,下降21.3%,全行業實現利潤8億元,同比減少52.13億元,下降86.6%。
對此,行業分析師對記者分析表示,“近來價格的連續下落,讓煤價接近于成本線。現在煤礦利潤點很低,很多地區停產和限產都是因為市場銷售價格太低了。特別是中小型煤礦,他們由于利潤太低造成資金成本要比大型煤炭生產企業更大。”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致電河南當地的煤炭從業專家李朝林時,他告訴記者:“本來我們河南這邊煤炭業務日子是好過的,但現在虧損也比較嚴重。煤炭市場的低迷將長期持續,對煤企而言,如何解決生存問題將更為重要。對于河南的大型煤企來說,本來能利用產業鏈延伸上的地理和交通優勢掙些錢,但現在,卻要填補跌價造成的虧損窟窿。”
鋼、煤企業“物物交換”
就在煤炭行業遭遇寒流之際,銀監會最近已向地方銀監部門及商業銀行警示,2012年來暴露的鋼貿貸款領域重復抵質押等違規業務模式,隱現被復制到煤炭、木材、水產貿易等領域的跡象。
分析師對記者分析指出,隨著鋼貿不良的大規模暴露,去年開始傳導至鋼鐵生產企業,并進一步蔓延至煤炭行業。和鋼貿類似,煤炭類能源企業同樣為資金密集型,對銀行資產質量沖擊大。
這對同病相憐的行業,雙雙面臨資金緊張。為緩解現金流困境,鋼廠開始嘗試聯手和上游煤炭等原料企業借用電商平臺玩起“鋼材換煤炭”的交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近期淮北礦業、馬鋼已聯合鋼鐵電商網站試水“煤鋼交易”模式:庫存較高的鋼鐵企業使用鋼材換取煤炭企業的煤炭、焦炭等原材料,而煤炭企業通過鋼鐵電商平臺來銷售鋼材達到回款目的。通過此種模式,馬鋼與淮北礦業交易了相當于9936噸鋼材的資金流動。據悉,除淮北礦業外,晉煤集團也有此種業務展開。
對于出現的“鋼材換煤炭”現象,李朝林表示并不足為奇,“‘煤鋼聯動’模式會大大提升鋼鐵上游的周轉率,但煤炭企業采購的鋼材畢竟只是一小部分,做企業誰不喜歡現金,何況對于不懂鋼材銷售的煤炭企業來說,他們還需要自己去賣出這部分鋼材,眼下或許能夠緩解一些壓力,但未來如何走出行業怪圈,還需要從問題根本上去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