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杭州解百(600814.SH)歷時一年多策劃的資產重組被證監會叫停,原因是參與重組的有關方面涉嫌違法被稽查立案。
杭州解百的有關方面被稽查立案,只是近期證監會對眾多涉嫌違法違規行為的上市公司、金融機構進行立案調查的冰山一角。
據記者了解, 8月19日《中國證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稽查執法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以來,證監會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執法打擊力度明顯加大。
記者從證監會了解到,只在2013年9月份,單月啟動案件調查39件,為今年前8個月月平均立案量的1.5倍。
一位已從上市公司卸任的財務總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感覺近期肖鋼主席打擊違法違規的力度加大,而且辦事作風雷厲風行。”
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參與案件調查的人手比以往多,稽查執法力量有所加大,案件由立案到處罰的時間也縮短了。證監會主席肖鋼此前在8月19日證券期貨稽查執法工作會議上提出,決定新增600名稽查執法人員,實現全系統稽查執法隊伍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
記者注意到,近期證監會通報的調查案件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信息披露違規,二是IPO核查帶出的問題企業,三是惡劣的欺詐發行案件。
嚴打信披違規
10月11日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一口氣通報了多家因信息披露違規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名單。
其中珠海中富(000659.SZ)在收購子公司資產中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且資產評估機構北京恒信德律未履行必要的評估程序;恒順電氣(300208.SZ)未按規定披露第一大股東與第二大股東的關聯關系;欣龍控股(000955.SZ)未及時披露簽署的房地產開發協議;四海股份(000611.SZ)涉嫌上市公司訴訟事項未披露;迪威視訊(300167.SZ)則虛增與部分客戶間發生的營業收入;友利控股(000584.SZ)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
分析人士認為,證監會如此密集地披露信息違規的行為較為罕見,而上述立案調查的公司違規行為,則涉及信息披露違規中的虛假披露、滯后披露、遺漏披露等。
肖鋼日前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提出,資本市場是基于信息定價的交易市場。“讓中小投資者充分享有知情權,公平獲得應當公開的全部信息,是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基本前提。”
“市場主體合規的信息披露對于解決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具有重要意義,近期慘痛的教訓即是光大烏龍指事件。在烏龍指發生后,光大證券在外界尚不知情的情況下,即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了大量對沖操作,最終構成內幕交易,害人害己。”北京一私募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8月30日,證監會對光大證券開出了被外界認為是史上最嚴厲的罰單——光大證券被罰沒資金超5億元,四位高管被采取市場禁入措施。證監會認定光大證券在內幕信息依法披露前即著手反向交易,構成內幕交易。
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自8月19日《意見》下發后,證監會給市場的信號是案件從調查到處罰是從重、從快、從嚴,一是查處力度加大;二是對調查的時間做了具體的量化規定,執法鏈條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將繼續加大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一旦發現涉嫌違法違規的,將嚴肅查處。
IPO核查逼退三成排隊企業
IPO(首發募股上市)暫停已經超過一年,擬IPO排隊企業日漸增多。隨后,證監會從去年底啟動對擬IPO企業的專項財務核查。截至今年10月11日,證監會通報,IPO財務核查歷經發行人及中介機構自查、發行審核部門對自查報告進行審閱、證監會組織會計師進行抽查等三個階段,目前現場檢查工作已完成,相關意見陸續反饋給發行人和中介機構。
北京某券商投行人士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隨著IPO核查風暴進行,一些報告期業績不好甚至信息不規范的企業可能會主動提出撤回申報材料,以免被查出問題。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檢查過程中,共622家企業提交自查報告。268家企業提交終止審查申請,占此前在審IPO企業家數的30.49%。
記者了解到,在此次專項IPO核查中,擬IPO企業河南天豐節能板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豐節能”)和廣東秋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涉嫌財務造假已移交稽查部門。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天豐節能在報送IPO申請文件及財務自查報告中涉嫌虛假記載,相關中介機構光大證券、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和北京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涉嫌未勤勉盡責、導致出具的相關文件存在虛假記載等違法違規行為。天豐節能和相關中介機構均被立案調查,按有關規定和程序移交行政處罰委員會審理。
前述財務總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證監會啟動的IPO財務核查以及對違規行為的處理具有震懾作用,讓那些抱著闖關心理上市的企業不敢以身試法。“不管如何,證監會通過IPO核查,將一批財務有問題的公司擋在了資本市場門外。”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頂格處罰財務造假企業
繼證監會對萬福生科案、天能科技案涉案主體及相關責任人員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后,10月15日證監會對新大地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有數名當事人被頂格處罰,對市場參與者形成了強有力的執法威懾。”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說。《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上述三個案件均屬于財務造假、欺詐發行類案件,屬于證監會近期重點打擊的案件。
其中萬福生科已經通過發審委審核并上市發行;新大地通過發審委審核,但在上市發行前夕受到媒體質疑,隨后向證監會提出終止IPO申請;天能科技尚未經過發審委審核,但在招股書預披露后,受到媒體質疑,隨后撤回發行上市申請。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介紹說,萬福生科以欺騙手段騙取發行核準,在發行上市后違反信息披露義務,數額巨大,其部分違法行為涉嫌構成欺詐發行股票罪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已被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萬福生科的保薦機構平安證券暫停保薦業務3個月,并處以罰款和沒收業務收入,平安證券相關負責人及項目保薦代表被撤銷證券從業資格。
此外,記者獲悉,另外兩家企業天能科技和新大地雖然未完成上市的最后一腳,但仍受到嚴厲處罰。其中中介機構不乏有人受到終身市場禁入的頂格處罰。
證監會發言人表示,天能科技、新大地兩家公司雖未取得發行核準,但其IPO申報材料有虛假記載或重大遺漏,嚴重擾亂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秩序;相關中介機構在開展保薦業務或證券服務業務過程中未勤勉盡責。欺詐發行行為觸動市場根基,涉眾面廣,嚴重踐踏市場公信,危害極大。
面對證監會開出的罰單,有市場人士感嘆,證監會處于“最嚴執法期”,監管風暴正勁。但重監管,卻正是證監會將工作重心向事后監管轉移,履行“兩維護、一促進”,即維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維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監管思路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