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強調,堅持把能源保供穩價放在首位。加強國內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積極推進能源資源進口多元化,全力保障能源供應持續穩定、價格合理可控。
對于2023年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標,《意見》提出,持續增強供應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結構轉型、穩步提高質量效率。
具體來看,供應保障方面,全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7.5億噸標準煤左右,能源自給率穩中有升。原油穩產增產,天然氣較快上產,煤炭產能維持合理水平,電力充足供應,發電裝機達到27.9億千瓦左右,發電量達到9.36萬億千瓦時左右,“西電東送”輸電能力達到3.1億千瓦左右。
結構轉型方面,煤炭消費比重穩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5.3%。
提高質量效率方面,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降低2%左右。跨省區輸電通道平均利用小時數處于合理區間,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持續保持合理水平。
穩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創新驅動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亦是能源工作的重點。
在深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意見》指出,供需兩側協同發力鞏固拓展綠色低碳轉型強勁勢頭。
從供給端看,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積極推進核電水電項目建設、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提到,推動綠證核發全覆蓋,做好與碳交易的銜接,完善基于綠證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科學設置各省(區、市)的消納責任權重,全年風電、光伏裝機增加1.6億千瓦左右。
從需求端看,積極推動能源消費側轉型、加快培育能源新模式新業態。對于培育能源新模式新業態,《意見》特別提到,積極推動氫能應用試點示范,探索氫能產業發展的多種路徑和可推廣的經驗,成為其重要舉措之一。
在提升能源產業現代化水平方面,《意見》指出,強化科技對能源產業發展的支撐,加快補強能源產業短板弱項,實施一批原創性引領性能源科技攻關,推動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一方面,加強關鍵技術裝備攻關。包括穩步推進能源行業安全可靠應用替代工作,形成首批重點攻關任務及替代清單,建成首批適配驗證實驗室等。
另一方面,鞏固拓展戰略性優勢產業。例如,鞏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優勢,加快風電、光伏技術迭代研發,突破一批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繼續抓好核電重大專項實施管理。加快攻關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綠氫制儲運用技術,推動儲能、氫能規模化應用。
此外,加快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包括推進能源產業和數字產業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煤礦智能化標準體系,大力支持煤礦智能化建設,完成全國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驗收,穩步有序推進核電數字化轉型發展等舉措。
在扎實推動區域能源協調發展方面,《意見》提到,加快建設金上-湖北、隴東-山東、川渝主網架等特高壓工程,推進寧夏-湖南等跨省區輸電通道前期工作,增強跨省區電力互濟支援能力。
在保障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方面,《意見》指出,深入推進與重點能源資源國的互利合作,加強與能源生產國、過境國和消費國的協同合作,增強海陸能源運輸保障能力,持續鞏固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通道。積極拓展能源進口新渠道,暢通國際能源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能源進口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