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前召開的國常會提出“具備條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時出臺、抓緊實施,同時加強政策措施的儲備,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最近一段時間,業界對后續財政政策端“組合拳”發力預期走強。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是非常必要的。在當前的經濟狀況下,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增加總量擴張力度,切實擴大內需;同時“提效”,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增后勁,提升國民經濟發展綜合績效。
“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確保了一定的財政支出力度,有效發揮了財政支出在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告訴記者,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向內發力”,加大投資、拉動內需、擴大消費將成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施力點。
那么,財政政策后續還有哪些主要的發力點?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李建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是在專項債拉動投資上發力。地方政府專項債是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后續可加快現有額度的發行使用進度,甚至可能盤活專項債務結存限額。
數據顯示,截至6月27日,年內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已達到21881億元,占全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3.8萬億元)的57.5%。李建杰預計,今年7月份、8月份專項債發行或將提速。
其次,李建杰表示,可發揮“準財政”工具優勢。財政貼息、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均可能推出。“準財政”政策主要由央行、政策性銀行等主導實施,將財政與“準財政”工具結合,有助于優化政策的組合、協同性。去年金融工具、貼息貸款分別投放7399億元和2000億元,后續有常態化運營的可能。
田利輝表示,繼續加大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事項等專項轉移支付工作也是后續重點發力方向。同時,對于科技創新、節能環保、教育醫療等具有外溢公益性的產業也應擴大財政補助。
從減稅降費角度看,近期已有多項政策出臺。比如,6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對外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2023年底前,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6月2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工信部也聯合發布《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至此,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迎來第四次延期。
陳靂表示,總體來看,今年財政政策可從“質”和“量”兩方面發力。一方面,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保持合理適度財政支出強度;另一方面,優化資金配置和結構、提高使用效益,并且更具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