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的故事還在繼續,沒有人猜到開頭,也難看到何時會有結尾。然而即便是在長三角,故事的劇情也不盡相同。與浙江銀行業在面臨不良貸款時壓力不均不同的是,江蘇的銀行在資產質量承壓時幾乎是無差別的。
“無論是城商行還是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的分支機構,情況都差不多,不會有哪個銀行比較好,哪個銀行更嚴重的情況。”當地監管部門的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
各家銀行年報的不良貸款大部分指向都相同,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的不良貸款率都位于行業前列,“主犯”鋼貿行業也讓上海的各家銀行及分支機構吃盡苦頭,至今仍難脫身。
來自上海法院網信息,今年以來,已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10家上市銀行開展對鋼貿商的金融借款糾紛訴訟。
“總體來講,還在可控的范圍內。”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不良率升降也屬于正常,監管層也早就注意到這點,一切總會過去的。”
同?不同?
“在江蘇的銀行沒有哪些更好哪些不好,”上述監管部門人士稱,“情況都差不多。”
記者翻閱江蘇所屬的商業銀行年報,江蘇銀行并未逃脫資產質量下滑的大趨勢,去年年末不良貸款雙升:不良貸款率1.15%,比去年年初上升0.14個百分點;且最近三年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11年為0.96%,2012年為1.01%。江陰農商行去年不良貸款余額5.28億元,比2012年增加0.54億元;不良貸款率雖然比上年下降0.01個百分點,但是仍然處于1.19%的高位。
上海銀行2013年不良貸款余額36.28億元,同比上升3.64億元;但是不良貸款率同比下降0.02個百分點,為0.82%。
從已上市的銀行去年年報來看,招行報告期內不良貸款增量的77.43%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兩個行業。制造業不良率1.78%,而在前一年僅為0.99%。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是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不良貸款率最高,分別為1.6%和1.36%;光大銀行制造業的不良貸款率為1.34%,批發和零售業為1.76%。而制造業“不良”的主要根據地便是江浙一帶。
大行相對較好,普遍不如股份制銀行在這兩個行業的不良貸款率高,卻也是面臨相似的情況。
“在江蘇的各家銀行和分支行當中,不良貸款率只能比總體情況高,而不會低。”一位股份制銀行的負責人透露。
總體來講,對于江蘇來說,不良貸款上升似乎仍是“未完待續”。江蘇省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近日在公開場合透露,在國務院發布的五大過剩行業中,除電解鋁外,鋼鐵、船舶、平板玻璃等,江蘇省都是產業基地。“去年我省共處置不良貸款736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產能過剩造成的。”
但是也有例外,農業銀行江蘇分行的數字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末,全行不良貸款余額17656萬元,較年初下降2067萬元,不良占比為0.23%,比年初下降0.04個百分點,連續五年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占比“雙降”目標。連續雙降和占比如此低,確實在整個行業下滑的大趨勢下表現亮眼。
鋼貿泥潭
鋼貿行業恐怕成為眾多銀行不良之痛,而集中絕大多數鋼貿企業的上海,如今已難如昔日般輕松。
上海銀監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上海銀行業鋼貿貸款余額已被壓縮到800多億元,而在2011年末,該數據為2800多億元;2013年末表內授信余額比2012年年末、2011年年末分別下降了46%和62%。
持續發酵的鋼貿危機讓多家銀行嘗到苦果。
來自上海法院網的信息,今年以來,已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10家上市銀行開展對鋼貿商的金融借款糾紛訴訟。
據統計,4月19日至5月19日一個月內,民生銀行作為原告且涉及鋼貿行業的案件多達40余起。民生銀行行長助理石杰向媒體透露,截至今年3月末,民生銀行全行鋼貿授信有300億元,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區,該地區鋼貿授信余額有168億元,不良貸款額4.98億元,不過均以抵押貸款為主,風險可控。
國泰君安也發布報告稱,經過2013年第四季度集中處置,估計鋼貿不良貸款已在今年一季度基本處置完畢,“不良”最困難時刻已經過去。
此外,廣發銀行上海分行也在近期卷入鋼貿風波,傳聞稱該行上海分行由于鋼貿信貸危機導致巨大虧空,廣發銀行上海分行回應稱,經過一階段的努力工作,其鋼貿不良貸款授信余額已經下降了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