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將重點做好的六項工作是: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兜牢基層“三保”底線,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大財會監督力度,扎實做好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
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總體基調就是“加力提效”。專家認為,相較上半年,下半年無論是在“加力”還是“提效”上,仍有一定空間。
比如,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專項債發行呈現第一季度發力,第二季度放緩的前置特征。其中,新增專項債目前已發行過半,但發行進度較去年同期有所放緩。
“為帶動擴大有效投資,應加快今年新增專項債額度的發行進度,同時盡快動用專項債結存限額空間,剩余空間超過1萬億元。”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
今年以來,減稅降費政策重在“提質增效”,主要向中小微企業、戰略新興產業等方向傾斜。根據今年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預計全年可為經營主體減輕負擔約1.2萬億元。
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下半年稅費優惠政策依然強調精準性、針對性。比如,2023年底前,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將符合條件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
在多位專家看來,下半年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穩基建投資仍是重心,促消費還可進一步發力。
擔當穩增長重任的財政政策繼續發力毫無懸念,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重要性也更加凸顯。6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在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這意味著,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尤其是隱性債務風險方面,可能會有新的舉措。
羅志恒分析了可能的做法:短期以時間換空間,拉長債務周期、壓降債務成本;同時對于部分風險明顯加大的省份,加大中央的轉移支付實現債務付息平穩過渡,救助、債務置換與問責同步進行。
當然,在地方債務風險約束等因素的影響下,業內人士認為,后續財政加力可能性較大的方向是首要落實好已有政策、最大限度發揮好政策效能,再考慮出臺更多增量工具,即:先提速、后加量。
“先使用完現有財政工具,包括落實好已出臺的減稅降費政策,加速發行使用政府債券。”長江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于博表示,類財政工具或是今年財政加力的關鍵增量工具,而地方債的發行進度將是觀察政策性金融工具出臺節奏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