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生態環境部《關于推動鑄造和鍛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通裝〔2023〕40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共同制定了《關于推動鑄造和鍛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
2023年7月3日
關于推動鑄造和鍛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認真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關于推動鑄造和鍛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通裝〔2023〕40號),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部署要求,提高鑄造和鍛壓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產業鏈競爭力,支撐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省,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措施。
一、總體目標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創新驅動、夯實基礎,規范發展、提升效益,高端建設、綠色環保,壯大企業、打造生態,強化統籌、完善體系,到2025年,鑄造和鍛壓行業總體水平處于國內前列,保障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產業布局與生產要素更加協同。重點領域高端鑄件、鍛件產品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一體化壓鑄成形、無模鑄造、砂型3D打印、超高強鋼熱成形、精密冷溫熱鍛、輕質高強合金輕量化等先進工藝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建成2個以上具有示范效應的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大中小企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智能化改造效應凸顯,打造2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30家以上環??冃гu級A級企業,培育25家省級以上綠色工廠,培育6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2035年,行業總體水平進入國際行列,形成較完備的產業技術體系和持續創新能力,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顯著增強,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高,培育發展10個以上國家(世界)級知名企業。
二、提升創新能力,夯實行業基礎
(一)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突破行業急需的先進基礎工藝和裝備、關鍵基礎材料、關鍵軟件等,補齊產業鏈短板,著力提高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發揮省級財政科技資金引導作用,優先支持鑄造和鍛壓整機及“四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推行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制度,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優惠的科技型企業,按規定予以資金補助。
(二)發展先進工藝與裝備。重點發展高緊實度粘土砂自動化造型、高效自硬砂鑄造、精密組芯造型、殼型鑄造、離心鑄造、金屬型鑄造、鐵模覆砂、消失模/V法/實型鑄造、輕合金高壓/擠壓/差壓/低壓/半固態/調壓鑄造、硅溶膠熔模鑄造、短流程鑄造、砂型3D打印、智能熔煉及金屬冶金質量自動檢測技術等先進鑄造工藝與裝備。重點發展精密結構件高速沖壓、超高強板材深拉伸、高強輕質合金板材沖擊液壓成形、復雜異型結構旋壓、高速精密多工位鍛造、冷熱徑向鍛造、沖鍛復合近凈成形、短流程模鍛及自由鍛、精密鍛造、粉末精密鍛造、數字化鈑金制作成形中心、數字化高效通用零件加工中心等先進鍛壓工藝與裝備。
(三)強化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優化提升現有研發創新機構建設水平,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產業信息、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技術基礎要素體系融合發展,增強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服務能力。建設材料、工藝等數據庫,開展工藝數據分析和優化服務。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科研院所整合創新資源,布局建設基礎研究機構,提升共性技術供給能力。推動現有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圍繞鑄鍛行業發展提升創新平臺能力,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對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銀獎、優秀獎的民營企業分別獎勵100萬元、50萬元、10萬元。
三、推進規范發展,提升質量效益
(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嚴格執行節能、環保、質量、安全技術等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政策,依法依規淘汰工藝裝備落后、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生產安全無保障的落后產能。鑄造企業不得采用無芯工頻感應電爐、無磁軛(≥0.25噸)鋁殼中頻感應電爐、水玻璃熔模精密鑄造氯化銨硬化模殼、鋁合金六氯乙烷精煉等淘汰類工藝和裝備。加快存量項目升級改造,推進企業合理選擇低污染、低能耗、經濟高效的先進工藝技術,提升行業競爭能力。強化鑄造和鍛壓與裝備制造業協同布局,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入園集聚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能力,構建布局合理、錯位互補、供需聯動、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五)規范行業監督管理。系統科學有序推進行業轉型升級,避免政策執行“一刀切”和“層層加碼”。充分發揮行業自治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建設。鼓勵支持各地參照修訂的《鑄造企業規范條件》(T/CFA 0310021)引導鑄造企業規范發展。
(六)強化標準引領。圍繞行業發展特點和要求,對標國際國內先進能效水平,依據行業能耗、物耗、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及清潔生產等標準規范,引導企業向清潔、高效、低碳、循環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推動優勢領域標準加快向國際國內標準轉化。對主持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或團體按項目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10萬元資助。
(七)提升產品質量。加強企業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標準、認證、計量、檢測檢驗、質量控制技術等在企業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引導企業開展質量追溯、風險分析和質量改進,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引導企業建立以質量為基礎的品牌發展戰略,提升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支持建設鑄鍛行業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獲批籌建的國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給予500萬元資金支持。實施品牌建設幫扶措施,對首次獲得中國質量獎、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省政府質量獎組織獎的企業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四、支持高端建設,加快綠色發展
(八)支持高端項目建設。各地結合實際謀劃新建或改造升級的高端建設項目落地實施,支持企業圍繞主機廠或重大項目配套生產,保障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嚴格審批新建、改擴建項目,確保項目備案、環評、排污許可、安評、節能審查等手續清晰、完備,項目建設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要求。嚴格落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制度,堅決遏制不符合要求的項目盲目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產能盲目擴張,切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九)推進智能化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鑄造和鍛壓生產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企業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工藝裝備及生產線,引導重點企業開展遠程監測、故障診斷、預測性維護、產品質量控制等服務,加強數值模擬仿真技術在工藝優化中的應用,推動行業企業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鼓勵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加大國產工業軟件應用創新,建設數字化協同平臺,帶動上下游企業同步實施智能制造,引導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推進供應鏈協同制造和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大力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廣,梳理遴選一批鑄造和鍛壓領域智能制造典型場景,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一批優質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強化鑄造和鍛壓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對鑄鍛企業智能制造成熟度達到2級以上的,優先推薦申報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綠色方式貫穿鑄造和鍛壓生產全流程,開發綠色原輔材料、推廣綠色工藝、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做好節能監察執法、節能診斷服務工作,深入挖掘節能潛力。鼓勵企業采用高效節能熔煉、熱處理等設備,提高余熱利用水平。推廣短流程鑄造,鼓勵鑄造行業沖天爐(10噸/小時及以下)改為電爐。推進鑄造廢砂再生處理技術應用、廢舊金屬循環再生與利用。推廣整體化大型化短流程低成本鍛壓技術,推廣環保潤滑介質應用,加大非調質鋼使用比例等。鼓勵企業申報環保績效評級,對基本符合環保績效評級A級企業條件的優先推薦。
(十一)提升環保治理水平。依法申領排污許可證,嚴格持證排污、按證排污并按排污許可證規定落實自行監測、臺賬記錄、執行報告、信息公開等要求。綜合考慮生產工藝、原輔材料使用、無組織排放控制、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效果等,建設一批達到重污染天氣應對績效分級A級水平的環保標桿企業,帶動行業環保水平提升。鑄造企業嚴格執行《鑄造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9726)排放標準,加強無組織排放控制,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限期完成設施升級改造,不具備改造條件及改造后仍不能達標的,依法依規進行淘汰。
五、壯大優質企業,打造產業生態
(十二)培育優質企業。圍繞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培育建設一批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推動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加強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在鑄造和鍛壓行業帶動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實施知名龍頭企業招商入冀工程。對引進省外企業上一年度營業收入達5000萬元以上,且帶動5個以上 (含5個)本地市場主體 (在市場監管部門注冊的企業、科研機構等)協作配套的,給予100萬元一次性資金獎勵。對投資總額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鑄造和鍛壓行業重大項目,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支持。
(十三)提升集群能級。鼓勵各地圍繞裝備制造業布局培育鑄造和鍛壓特色產業集群,完善政策配套,推進集群規范化、規?;?、綠色化、集約化發展。鼓勵各地結合本地產業集群特征,梳理產業發展定位,確定發展規模及結構,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從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污染防治(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方面推進集群升級改造。引導集群間錯位、差異化發展,發揮行業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推動與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聯和協同響應。完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試驗驗證、3D打印服務、熱處理、電鍍、噴涂、倉儲物流、固廢處理、人才培訓、融資等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十四)打造產業生態。充分發揮我省鋼鐵產業優勢,推進鋼鐵產業利用鑄鍛工藝向下游裝備制造延伸拓展,在整機和關鍵零部件方面加大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鑄鍛行業延鏈、補鏈、強鏈各環節項目建設,積極搭建產業鏈上、中、下游供需對接平臺,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上一批技術先進、產業鏈長的重大項目,逐步完善產業鏈條,打造產業生態,提升行業發展潛力和整體競爭力。
(十五)加強區域協同。借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堅持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積極借助研發制造協同發展的合作平臺。強化產業鏈區域協作,推進鑄鍛行業融入京津冀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鼓勵省內鑄鍛企業引進京津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的先進鑄鍛技術和工藝,鼓勵京津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到河北投資建廠,鼓勵省內鑄鍛企業與京津鑄鍛企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推動一批行業先進技術和重點項目盡快在河北落地達產。
六、 強化統籌協調,完善支撐體系
(十六)加強組織實施。各市和省有關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強化責任分工,解決好影響鑄造和鍛壓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保障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落實落細穩工業經濟、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攬子政策,支持鑄造和鍛壓中小企業紓困解難和行業高質量發展。有關企業要按照重點任務,務實推進相關工作。行業組織要加強指導和服務,及時收集反映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十七)營造良好環境。注重需求引導和標準引領,推動企業規范健康發展。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行業自律精神,認真履行環保、安全等責任,避免無序低價惡意競爭,維護行業平穩運行。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從業員工培訓。廣泛宣傳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強化違法違規行為負面警示,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形成良好輿論環境。
(十八)抓好示范引領。依據國家構建的鑄造和鍛壓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動態優選在智能制造、綠色低碳、補短板等領域有代表性成果、發展質量高的行業企業,打造成為標桿企業。充分發揮標桿企業示范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對標挖潛工作,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十九)加大財稅支持。對鑄造和鍛壓行業納入《河北省重點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公告目錄》的產品,投保經銀保監會備案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保險,省級財政按不高于3%的費率上限及實際投保年度保費的80%給予投保企業補貼。對鑄造和鍛壓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嚴格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
(二十)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搭建銀企合作平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鑄造和鍛壓行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各類投資基金采用股權方式投資省內鑄造和鍛壓行業,對投資規模達到3000萬元、期限滿兩年(含)以上的,按不超過其實際投資額1%的比例給予一次性獎勵(扣除政府引導基金),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
(二十一)深化交流合作。支持行業企業、學術機構、行業組織等在技術、標準、檢測認證、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推進國內外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鼓勵加強與國內外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合作,推進有條件的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吸引相關領域國內外企業來省設立研發機構,聯合開展先進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本措施自印發之日起實施。并根據產業發展情況適時修訂。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