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在近期工業品反彈中表現較為搶眼。滬銅近兩日連續上行,主力1408合約本周上漲2%至48170元/噸,近月合約更是漲至5萬元以上。不過,行業內人士多數并不太看好后市。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認為,此輪國內銅價反彈主要是現貨緊張、多頭擠倉所致,整體供需并沒有太大改觀,消費旺季即將結束,保稅區庫存居高不下,后期銅價重新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滬銅市場去年至今持倉量呈現劇烈波動,現階段80多萬手的總持倉仍處歷史高位,多空力量展開拉鋸戰。從銅產業鏈情況看,產能結構調整已傳導至上游環節,整體過剩未見明顯改觀。
“現在基本面談不上有多好,冶煉廠加工費去年以來有所上升,短期現貨緊張是前期出口較多所致,整體產能擺在那里,很快就能填補這樣的缺口。”某銅企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他看來,銅價后期將在47000-48000元/噸區間內震蕩。此前傳言的國家收儲不會改變國內經濟調結構下的銅市格局。
與銅類似,煤炭、鋼鐵同樣不具備價格反轉的基礎。繼周一期價上漲后,昨日焦煤、焦炭、螺紋鋼期貨均有轉弱跡象。
分析師表示,煤炭市場現階段整體企穩運行,5月神華等煤企試探性提價短期支撐并不強,港口和電廠庫存依舊較高,國內供應過剩的格局長期存在。據他介紹,山西、陜西煤礦開采成本較高,在煤價下行時有不同程度減產,而蒙西受到的影響要小很多。“考慮到電煤即將進入旺季市場,煤炭后期預計震蕩小幅回暖。但總體看,過剩格局下很難出現真正的周期性拐點。”
國內工業品此輪價格調整始于2011年。經歷長期下跌后,不少品種絕對價格已處于低位。供求變化是商品價格漲跌的動因。綜觀近期工業品價格反彈,多數都源于弱勢需求下的供給端收縮,而這樣的收縮大多又只是利潤下滑后的開工率下降,一旦利潤恢復又都死灰復燃,去產能任重道遠也讓反轉成為奢望。
這在鋼鐵行業表現最為明顯。中鋼協數據顯示,4月下旬鋼協會員企業日產粗鋼產量179.59萬噸,較4月中旬增2.66%,創下同口徑數據的歷史次新高水平。4月鋼協會員企業累計日產粗鋼178.45萬噸,較上月增2.84%。在前期原料價格跌幅大于現貨價格跌幅的情況下,鋼廠生產積極性明顯提升,重點鋼企產量創下歷史新高。
談及螺紋鋼期貨后市,國泰君安期貨分析師劉秋平認為,當前市場的支撐在于,無論是貿易商還是下游用戶,庫存都較為有限,當前社會庫存比去年同期低15%左右,而鋼廠也在積極去庫存過程中。但是,去庫存本身不會帶來鋼價反彈,反而會造成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只有去庫存完成之后,價格才有觸底反彈的希望。
“市場面臨的主要壓力有原料價格下跌、下游需求減弱、房地產市場開工率偏低、宏觀面無實質利好支撐。同時,二季度末的資金壓力將逐漸加大。綜合來看,利空因素仍占據主導,但短期有可能出現的利多已充分反映到價格中,短線可能出現反彈,中線仍是弱勢。”劉秋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