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路堅挺的鐵礦石價格,眼下正經歷著斷崖式的下跌。
高盛最新報告指出,由于中國鐵礦石庫存處于創紀錄高位,加之中國進口鐵礦石結構性供給過剩,預計鐵礦石價格未來將大幅下跌,2015年將跌破每噸100美元,全年均價為每噸80美元。
實際上,不用等到2015年,進口鐵礦石自今年初就持續下滑了。
相關機構提供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鐵礦石港口庫存呈現一路上揚之勢,截止到5月9日,全國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總量為1.11億噸,在5月2日數據基礎上又增加60萬噸,環比增0.54%。而在一年前,這一庫存量僅為7520萬噸。
國泰君安鋼鐵研究員劉秋平說,今年的鐵礦石港口庫存一直沒有出現比較明顯的“降庫”動作,始終維持在1億噸左右的高位,“這里面肯定也有部分融資礦的因素,市場公認的是可能占到總量的30%”。
不過,港口庫存連創歷史新高,鐵礦石價格卻畫出另一道完全不同的曲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掌握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進口礦價格都是下跌的,噸價從之前的120美元以上滑落到現在的103美元左右。“這個價格水平,已經是自2012年9月中旬以來的新低了。”分析師說。
高盛則在報告中指出,每年一季度往往會出現受天氣影響的鐵礦石供應下滑以及中國鋼鐵板塊需求上升,但今年鐵礦石價格已經下跌21%,“進入第二季度,市場將面臨庫存高企、今年余下時間需求上升空間有限的情況”。
據本報記者多方采訪得知,目前,無論是鋼廠、鋼貿商乃至下游用戶,其鐵礦石采購均以隨采隨用為主,十分謹慎。
華北一家大型鋼廠內部人士介紹,其現貨庫存在60萬噸左右,海飄庫存有80萬噸左右,能維持十幾天左右,最低可以壓縮到七八天。“今年的政策是隨采隨用為主,鋼廠一般不會主動做大原料庫存。”
山西一家鋼廠方面也透露,鐵礦石主要以采購港口現貨為主,目前庫存一周左右,低的時候壓縮到3天、高的時候10天左右。
鋼廠的這一做法,在貿易商中也得到印證。
據華東一位貿易商反映,今年的鐵礦石銷量總體沒有去年好,“比如以前一單1萬~2萬噸很正常,現在一單才幾千噸,從港口情況來看,北方港口貨源充足競爭激烈,出貨難度較大”。
該貿易商經營的是自有礦山,成本和貨源供應上均有優勢,去年平均噸礦尚有幾美元的利潤。但今年就沒那么幸運了,由于主流礦跌得太厲害,逼著非主流礦價格也下來很多,“利潤全沒有了”。
另一位貿易商所在公司受影響更明顯:目前除少數指數定價的非主流礦以外,多數品種都是虧錢的,最多的時候一噸虧十七八美元。該人士透露,不管鐵礦石價格高低,鋼廠始終是要采購的,但“現在似乎形成買方市場,鋼廠都是挑挑揀揀,而且每回采購都是小批量”。
劉秋平分析,在主要礦商發貨量不斷增加的時候,國內鋼廠在采購上的謹慎,再加上預期礦商在二三季度還會增加發貨量,所以推遲采購或者遇到高價礦就不買的居多,這些都導致對礦價推動比較小。
實際上,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下滑也與融資礦不無關系。
鐵礦石貿易融資具體模式是,鋼廠或貿易商通過海外銀行開出的信用證(通常為3至6個月),在支付15%至30%的保證金后,由銀行向礦山企業支付貨款,礦石則發貨至鋼廠或貿易商手中,貨款則在3至6個月以后償還即可。在此期間,如果將到手的礦石變現,也就相當于獲得了一定期限的短期融資。
但考慮到融資礦的潛在風險,就在上個月,銀監會曾專門發文摸底鐵礦石貿易融資風險,要求15個地區銀監局上報《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風險監測統計表》和分析報告。
分析師表示,5月份以來國內部分銀行已要求貿易商將信用證保證金提高至30%~50%,“部分前期融資礦信用證在5月份集中到期,為回籠資金,資源出現拋售壓力”。
媒體報道稱,鐵礦石貿易信用證保證金比例大幅提高,很多銀行都暫停給鐵礦石貿易商開具信用證,很多貿易商已經停止進口鐵礦石,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不少貿易商開始向市場拋售鐵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