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表示,地方債“快發快用”有助于帶動擴大有效投資,新增專項債資金投向基建領域占比較高,未來會持續對基建投資形成支撐,推動一大批“惠民生、補短板、強弱項”的項目實施,有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是托底經濟增長的“關鍵一招”。
新增專項債發行完成年內額度九成 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據新華財經統計,1-9月全國地方債共發行70662.87億元,包括新增一般債6482.11億元、新增專項債34486.51億元,再融資一般債15974.35億元、再融資專項債13719.9億元。按地區劃分,廣東省、山東省和四川省發行量位居前三,分別為6104.47億元、4700.88億元和4011.16億元。

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地方債共計發行規模為7701.07億元,其中新增一般債620億元、新增專項債3569億元,當月凈發行1546億元,創今年以來新低。9月再融資債發行量為3512億元,均為償還存量債券的普通再融資債,尚未有置換隱性債務的特殊再融資債發行。

2023年3月,全國人大批準今年全國新增專項債券限額為3.8萬億元。截至9月30日,全國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為3.44萬億,已完成下達額度的90.75%,完成度略低于往年,2023年專項債發行基本接近尾聲。其中,福建、浙江、青島等地區已宣布完成新增專項債券的發行。
財政部國庫司司長李先忠此前在國新辦發布會指出,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提速,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今年以來,財政部積極指導地方嚴格專項債券項目的審核把關,做好項目儲備等基礎工作,同時優化專項債券額度分配,重點向經濟大省特別是制造業集中的地區傾斜,優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1-8月,已下達新增專項債券額度是3.7萬億元,各級財政部門持續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
據悉,1-8月,各地發行用于項目建設等專項債券2.95萬億元,完成全年新增專項債券限額的77.5%,比序時進度快10.8個百分點。債券資金累計支持專項債券項目約2萬個,主要用于市政建設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交通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林水利等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建設領域,推動一大批惠民生、補短板、強弱項的項目實施,有效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此外,近期部分地區已經下發通知要求報送2024年專項債券儲備項目。以北部某省發改委和財政廳近日發布的關于《2024年專項債項目謀劃儲備工作的通知》的要點為例,按照國家現行政策,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包括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際工作中不單獨申報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十大領域。
據該通知要求,要做好滾動儲備。2024年專項債券項目成熟一個、儲備一個,9月底梳理形成儲備項目首批名單,10月底理形成儲備項目整體名單,后續滾動更新充實。前述通知顯示,“9月底、10月底各方分別將儲備項目名單以正式文件報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各市以發改委、財政局文件聯合報送。”
遲晉智建議,各地應加強對2024年新政策的研究,重點關注新增的專項債支持領域,結合當地發展規劃,全面梳理和謀劃更多經濟社會效益明顯、帶動效應強的專項債券項目,其中城中村改造應是2024年重點關注的專項債券項目。
四季度地方債發行規模或超萬億 關注特殊再融資債結構性供給壓力
年底前,地方債一級市場供給壓力仍不容小覷。
部分機構預計,四季度下達未發行的4000億專項債額度及中小銀行專項債額度,建制縣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方案已獲得監管部門批復和額度,特殊再融資債即將重啟發行,前述各類總規模可能達到數千億甚至超萬億,進而對社融增長形成支撐。
另從投資策略角度來看,綜合地方債流動性和各機構配置的實際收益率水平,對于銀行自營、保險、券商自營等機構來說,當前地方債仍有一定配置價值。地方債發行利率從較基準上浮25BPs左右有所下移,以10年期地方債為例,地方債發行利率相較于國債到期收益率的利差徘徊在14BPs左右的低位。
其次,商業銀行部分調整地方債的風險權重,或對地方債發行利率的持續下移形成助力。根據2023年2月18日公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新規”,擬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一般債券風險權重從20%下降至10%,專項債券風險權重仍為20%。
興證固收分析師黃偉平表示,“對于保險、券商自營來說,扣除稅收后,當前10年期和15年期地方債的實際收益率優于10年期國債、國開債、鐵道債等。明年開始,新規或進一步助力地方債發行利率的下移,但考慮到當前10年期地方債和國債利差已處在歷史較低水平,利差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有限。”